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曾评价,沮授、荀彧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具智慧的三位人物。我深以为然,尤其是荀彧和诸葛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怀有匡扶汉室的志向。荀彧,真正做到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他死时,依旧心系汉朝。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写荀彧的传记时,最后做出了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从这段评价中,能看出陈寿对荀彧的高度推崇,同时也对他未能实现心愿表示遗憾。那么,荀彧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他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始终保持忠诚,做一个忠臣!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荀彧始终是东汉的官员。他出身于著名的士族——颍川荀氏,是古代大儒荀子的后代。荀彧自小便被誉为“王佐之才”,在年轻时便显现出过人的才能。公元189年,年仅26岁的荀彧被选为孝廉,担任守宫令,负责管理皇帝的文具等事务。从一开始,荀彧就担任了东汉朝廷的官职,而不同于曹操麾下的谋士郭嘉,荀彧自始至终都是东汉朝廷的忠诚官员,这一点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董卓进入洛阳后,荀彧为了躲避战乱,选择暂时依附韩馥,然而不久后韩馥被袁绍赶走,荀彧只得投向袁绍。公元191年,凭借自己出色的眼光,荀彧决定投奔曹操。此时,曹操只是东郡的一个太守。荀彧作为一位读书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能依靠别人,他认为曹操是合适的选择。 公元196年,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汉献帝任命荀彧为汉侍中,并让他担任尚书令。侍中是皇帝的近臣,尚书令则是东汉时掌管政务的最高官员。此时曹操实力尚弱,且与汉献帝的关系并不如后来的亲密,荀彧在朝廷中充当了“中间调解”的角色。每当曹操出征时,荀彧便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长达十几年之久,直到他去世。 其次,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并以死明志。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宠)。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一言论激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出征孙权,命令荀彧到谯县慰问军队。荀彧前往后,曹操便趁机把他留下,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并授予他持节参丞相军事的权利。荀彧因病未能随曹操进军,到寿春后不久忧虑而死。《三国志》记载了这一事件,而《后汉书》则描述得更为传奇,称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内空无一物,随即选择了服毒自尽。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后汉书》的记载,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显示出荀彧之死与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荀彧之死是他最后一次的抗议,这是他无声而决绝的抗议。他原本希望能通过辅佐曹操来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但随着曹操的野心逐渐膨胀,荀彧意识到自己无法继续支持这位曾经信任的主公,于是选择了以死表达心中的不满。 最后,荀彧在《后汉书》中有一篇传记。曹操的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荀彧之外,其它四位谋士的传记都仅存在于《三国志》里,而荀彧的传记不仅出现在《三国志》,还出现在《后汉书》中。更有趣的是,在《后汉书》中,荀彧与郑泰、孔融共同成传。 孔融是当时天下名士,深知忠诚于汉室的重要,他始终与曹操对立,直到被曹操杀害。因此,范晔把荀彧与孔融并列而作传,实际上是想表达一种态度——荀彧始终是忠诚于汉室的!范晔在评价荀彧时提到“杀身成仁之义”,这也是对荀彧忠诚精神的高度肯定。 有些人认为荀彧不算是真正的汉臣,因为他毕竟投靠了曹操,并为其出谋划策,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功劳不小。但在我看来,荀彧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看透了时局,并在乱世中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荀彧不过是忠臣的无奈,在一个乱世中艰难地维持理想和忠诚。 天下大乱,荀彧深知只有曹操才有能力安定乱世,因此他选择辅佐曹操。当时曹操并没有显现出太多的野心,仍然以恢复天下秩序为目标。可是随着曹操力量的增长,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荀彧早已察觉这一变化,并在曹操准备加封魏公时坚决反对。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荀彧为何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加九锡,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篡位的开始。历史上,一旦大臣加封九锡,几乎总是篡位的前兆。荀彧明白自己的反对可能无力改变局面,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坚守自己的忠诚,直至最后一刻。他的一生,始终是汉臣,始终心系汉室!你认为荀彧是否可以算作忠臣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