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了解岳飞的故事,往往从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开始。尤其是在80年代以前,许多农村家庭并没有书籍,甚至不识字,而评书则成了他们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那时,家家户户普及了收音机,评书成了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岳飞传》深受群众喜爱,大家通过评书感受到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丽事迹,深深认为他是民族的大英雄。对于岳飞的死,人们普遍感到遗憾与痛惜,同时对秦桧等奸臣充满愤怒与憎恶。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岳飞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宋高宗赵构为了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除掉岳飞。历史上,这一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已有体现。 然而,若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岳飞的死,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是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 许多网络文章对岳飞的性格进行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岳飞性格忠诚刚烈,同时又极为不服从上级指令,敢于与强权作斗争。也有文章指出,岳飞在许多场合表现出了“不合群”的个性。此外,岳飞的性格也展现了民族英雄的慷慨激昂,深受儒家学说影响,也融合了道家、墨家和佛家思想的特点。 他的性格中有许多英勇、威武、无畏、谋略等特征,这些使他在战场上屡次获胜,取得抗金的显赫战功;但同时,愚忠、自信甚至过于稚嫩、眼界局限的性格,也为他日后被自己人所杀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岳飞的性格可以总结为纯真、坚定、直率和强势等特点。但他的一些性格缺陷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这些性格特质源自于岳飞深层的“桀骜不驯”——他性格暴烈倔强,不肯低头服从权威。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29岁时,曾带兵征讨李成,期间他将家人留在宜兴。战后,宜兴的百姓前来投诉,岳飞的舅舅在当地横行霸道。岳飞听后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斥责了舅舅,导致舅舅怀恨在心。有一次,岳飞外出时,舅舅向他投掷冷箭,但被岳飞捕获,并亲自拔刀将其杀害,甚至事后还将舅舅碎尸。这个事件展示了岳飞不容忍任何违背自己原则的行为,性格暴躁,甚至有时显得过于极端。 除此之外,岳飞与同僚及友军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有一次,他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在宴席上喝酒,醉酒后动手暴打赵秉渊,差点将其打死,这也凸显了他脾气暴躁的一面。 岳飞虽然勇猛善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但这也让他变得愈发好胜、居功自傲,有时甚至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作为一名武将,他屡次干涉皇权,曾多次劝宋高宗尽早立太子,还豪言要解救父亲宋徽宗和兄长宋钦宗。这些行为直接触动了宋高宗的皇权底线。 更为严重的是,岳飞自称“岳家军”,声势浩大,几乎有些像一个独立的“大军阀”。尽管皇帝多次发出金牌下令调动岳飞,但他依旧保持着对皇权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宋高宗最终下定决心除掉岳飞。 尽管岳飞是一个忠诚报国的英雄,但他过于“桀骜不驯”以及居功自傲的性格,注定了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难以生存。即便他意识到自己最终可能会遭遇不幸,但为了忠孝之名,他依旧坚持走上了“民族大义”的道路。他宁愿死于政治迫害,也不愿背上“叛逆”的罪名。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都未能逃脱“英雄遗恨”的命运。历史学者王叔贵也曾提到,岳飞生活中的单纯和倔强,使得他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愿去迎合宋高宗的政治算计。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最终导致了这场千古悲剧的发生。 因此,岳飞之死不仅仅是一个外部政治斗争的结果,更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