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中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寓意着,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施展出个人的抱负。如果能够得到有经验、有智慧的“大人”的指点,便能够登上更加广阔的舞台,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事实上,努力奋斗并获得成就的人,与“大人”之间往往是双赢的关系。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历史中,就已有众多真人故事来印证。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六国。张良原是韩国贵族之后,作为家族的新生力量,本应顺风顺水地继承家族的荣耀。然而,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他的美好前景,一切属于他的和家族的都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这个曾经的官二代,瞬间沦为亡国奴,开始了艰难的流亡生涯。
张良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他的一生可谓起伏跌宕,堪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之一。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张良生于韩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张开地曾连任韩国三任宰相,父亲张平也继承了家族的宰相职务。用现代的话说,张良的出生就是“官二代”,一切顺风顺水。面对国家的灭亡,张良痛心疾首,但他明白,以当时的力量,单靠个人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于是,他不再选择依赖武力,而是开始谋划复国的大计。 经过深思熟虑,张良想到刺杀秦始皇,以乱世之机为自己复国铺路。但如何实施这个计划,却让他愁眉苦脸。直到燕国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的消息传来,这给了张良重要的启发。张良详细分析了荆轲失败的原因,得出结论:必须等秦始皇出宫,借机在途中设伏,才能有机会成功。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张良广结江湖人士,倾尽家产,寻找合适的刺客。历史记载,张良甚至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连亲弟弟去世后都不急于葬礼。尽管他为此耗费了三年时间,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刺客,直到他遇见了淮阳的豪侠海君。 海君门下人才济济,其中有一位大力士,身材高大、眼神睿智,正是张良所需要的人选。张良对他一见钟情,立刻命人制作了一柄重达120斤的大铁锤,以此为大力士作武器。张良准备的刺杀计划进入了最后的阶段,但能否成功,还得看秦始皇是否出宫。 当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多次的东巡,作为震慑地方势力的手段。公元前218年,张良终于等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秦始皇的东巡路线经过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躲在这里,静候时机。 终于,秦始皇的车队按计划经过博浪沙。张良和大力士准备好后,突然跃出伏击。大力士冲到秦始皇的车驾前,挥舞铁锤,狠狠砸向车厢。然而,秦始皇似乎运气不错,副车的车主被打死,秦始皇侥幸逃过一劫。张良见势不妙,果断放弃进攻,趁乱逃离现场。 秦始皇非常愤怒,立即发布通缉令,展开大规模搜捕。此时,张良改名逃亡到下邳,从一位贵族之后沦为通缉犯,命运堪称跌宕起伏。 然而,在他人生最低谷时,一位改变他命运的老者出现了。相传,张良在下邳的桥上散步时,遇见了一位身穿道家服饰的老者。老者故意将鞋子掉入桥下,向张良求助:“年轻人,你能不能下桥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当时心中不悦,毕竟自己曾是贵族之后,但他转念一想,决定不与老者争执,便下桥捡鞋。 老者接过鞋后,再次把脚伸出去,示意张良帮他穿上。张良不耐烦地为他穿鞋,老者却说:“孺子可教也。”他告诉张良,五天后再来桥上见面。五天后,张良按时到达,然而老者已提前到来。老者对张良迟到表示不满,要求他五天后再来见面。五天后,张良早早来到了桥上,而老者再度早到。老者语气依旧严厉,责备张良不守时,要求他再次五天后准时出现。张良对此深感羞愧,决定按约定继续与老者见面。 第四天,张良一大早便来到桥上等候。此时,他内心充满了思绪,回想自己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落魄。就在此时,老者终于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后,表露出愉悦之情。他将《素书》赠送给张良,并告知他,十年后他必能有所作为,并要求张良十三年后再见。 十三年后,张良按照约定再次见到老者,而这时的他已经变得成熟稳重。老者传授给张良一生的智慧,告诉他,真正的使命不应是仅仅为自己争取个人荣耀,而是应当为国家、为人民、为天下苍生做贡献。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张良在黄石公的教导下,最终成就了大业。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奇,它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不仅仅是双方的相遇,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