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它并不是最早的职业,至少在它之前,还有掘墓人存在。没有了建造陵墓的工作,也就不可能有盗墓这一职业。就像过去的保镖遇到强盗时,总是说强盗是给保镖“赏饭吃”,但实际上,强盗的“饭”也是受害者提供的——这个话题我们不深入讨论,因为太过复杂。 然而,单单建造陵墓并不足以诞生盗墓这一行业,还必须等到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商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相对完善,并且流行“厚葬”风气,这样盗墓贼才会出现。可以说,厚葬的风气直接催生了盗墓行业。 那么,古代人到底是怎样进行厚葬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汉梁孝王刘武。刘武虽然有帝王的才干,却因为出生的时机不合,未能成为皇帝。他是汉文帝的儿子,也是景帝的弟弟,尽管他才华出众,并且为汉代的文景之治做出了重大贡献,景帝也曾在一次酒后表示,如果他去世后希望把皇位传给刘武,但最终,这个机会还是没有到他头上。毕竟,酒后之言通常不被当真,而且说完之后还得装作醉酒的模样,谁说了什么都不记得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这也避免了过度厚葬。
尽管梁孝王刘武生前没能成为皇帝,但他去世后却获得了与帝王相当的待遇,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未能当皇帝的遗憾。他的陵墓占地面积足有三百里,且各类规格的设备只有皇帝级别的才能拥有。既然陵寝如此庞大,那其中的金银珠宝自然也是数不胜数,这也引来了盗墓贼的垂涎。 然而,陵墓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静态的防御,虽然在王朝强盛时期,帝王和贵族们的陵墓会有专门的守陵人守卫,但一旦天下动乱,守陵的人往往会四散而逃。即使陵墓之前设置了防盗的机关,但这些机关毕竟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少一个。所以,在盗墓贼的不断挖掘和多次尝试下,即使是最坚固的陵墓,也总有一天会被盗窃。梁孝王的墓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它庞大且隐秘,但在几千年的盗掘中,仍然没有完全被盗掘完,直到如今,考古学家们仍在进行发现,意味着它还未被完全挖掘。 而对于盗墓这个问题,曹操早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提倡“薄葬”以及设置“疑冢”来应对。曹操这种策略似乎确实有效,直到不久前,曹操的墓才被发现,墓地果然并没有采取厚葬,里面还发现了两个头骨,一个是成年人的,一个是孩子的。经过专家鉴定,成人的头骨是曹操的,而孩子的头骨则是曹操小时候的。这一发现再次验证了曹操“薄葬”的原则。 不过,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曹丕也在实践中提倡薄葬。虽然说厚葬可能会引来盗墓贼的骚扰,令死者不得安宁,但厚葬或者陪葬一些心爱之物,对于历史的保留却是有很大意义的。例如,广陵散的陪葬,就让后世能够传承《笑傲江湖》的曲调,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我是十三哥,谢谢大家的关注,后续我们将继续分享更多精彩的盗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