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蔺相如那会儿把和氏璧弄回赵国,赵国脸上是真有光彩,秦国吃了亏,大家都说赵国人机灵,蔺相如厉害,可往后看,完璧归赵这事儿一过,赵国的运气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一个劲儿往下掉,表面上蔺相如赢了面子,赵国却把里子全赔进去了,四十万人的那场大仗,白起一动手,赵国的家底就空了,都说蔺相如那一下子干得漂亮,可仔细想想,哪有白占的便宜。
课本里头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故事脉络挺顺,其实那块玉,保住的也就是个脸面,对国运没啥好影响,秦昭襄王说拿城换玉,赵惠文王心里七上八下,不给玉怕得罪秦国,给了玉又怕上当,蔺相如站出来,把主意定了,玉我带去,秦王不给城,那就是他理亏,赵王觉得行,就让蔺相如去了。
蔺相如到了那边,当着面一番操作,说玉上有个小瑕疵,手一伸就把玉拿了回来,找了个空档让人偷偷把玉送回赵国,自己留下跟秦王周旋,秦王被搞得没话说,大家觉得赵国出了个能人,蔺相如这张嘴太能说了,可秦国那边,火早就憋了一肚子。
秦昭襄王那是什么人,白起、范雎,六国谁不知道他的手段,让蔺相如这么耍了一回,他能把这口气咽下去才怪,秦国当时没发作,心里可把这笔账记得死死的。
后来那个渑池会,秦国又来事了,换了个由头,说是要“友好”谈谈,地点选在渑池,嘴上说和平,其实就是想试试赵王的斤两,赵惠文王怕去了有去无回,不去又给秦国落下话柄,蔺相如劝他去,说不去就等于认怂,赵王没办法,只好带着蔺相如硬着头皮去,渑池那天果然出了事,秦王让赵王弹瑟,赵王还真弹了,史官拿笔记下来,赵王为秦王弹瑟,这事写进史书就洗不掉了。
蔺相如一看急了,端着个缶就上去,让秦王敲一下,秦王不乐意,蔺相如说咱俩现在就五步远,我脖子上的血能溅你一身,秦王吓了一跳,只好敲了一下,赵国史官赶紧记下,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下场子找回来了,面子是保住了,秦国的火气更大了,蔺相如这名字,秦昭襄王算是彻底记住了,秦赵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好多人觉得这就结束了,其实这才刚开始,秦国往后几年看着挺安静,暗地里磨刀霍霍,蔺相如名气大,秦国想的已经不是找回面子,是想一口气把赵国给端了,蔺相如活着的时候,秦国还有点顾忌,蔺相如跟廉颇一内一外,赵国还撑得住,等到蔺相如病倒了,赵国的防线松了,秦昭襄王等这一天等了很久,直接派白起领兵,目标就是赵国,长平之战就是这么打起来的。
长平那仗刚开打,两边还有来有回,赵军守得挺稳,廉颇就是不跟秦军硬碰硬,拖着耗着,一两年下来,秦军自己都快扛不住了,白起也着急,秦国就使了个计,到处放风说秦军最怕赵括,赵王还真信了,觉得廉颇打得太慢,就把赵括换上去了,蔺相如当时病得起不来床,还撑着劝赵王别换,说赵括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赵王哪里听得进去,赵括一上去,打法全变了,直接被白起包了饺子,围了四十六天,粮食断了,最后投降,四十万赵国青壮,一夜之间全被活埋,赵国的根基彻底断了,这些人,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当年拼死保下来的那点脸面,最后换来的一抔黄土。
从完璧归赵那天起,秦国就下定决心要灭了赵国,秦国不是小气,是战略上的必然,在外面被人当猴耍了一次,台面上丢了人,这个场子花一百年也得找回来,秦昭襄王不是佩服蔺相如,是觉得赵国拎不清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国在大国面前玩小聪明,就算能一时占了便宜,后面总要连本带利还回来。
蔺相如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他赢了小节,输了大势,他那种靠嘴皮子换来的胜利,在春秋战国那个拳头说话的年代,本身就有点不现实,秦国不会因为理亏就不动刀,反而会因为心里憋着火,下更狠的手,从和氏璧到渑池,从脸面到万人坑,这条线一直没断过,秦昭襄王记得,白起记得,史书也记得。
教科书上讲将相和,写得一团和气,廉颇背着荆条请罪,蔺相如一笑泯恩仇,其实那是赵国最后一点好时光了,蔺相如心里清楚秦国不会放过赵国,他需要廉颇来稳住局面,能多撑一天是一天,廉颇也明白蔺相如是赵国最后能遮风挡雨的人,将相和不是因为俩人脾气好,是看清了大势之后的无奈抱团,他们都看到了赵国的好日子没几天了。
说到底,蔺相如的胜利到底值不值,从国家的角度看,真不值,彻底惹毛了秦国,让赵国成了头号目标,赢了一时的风光,输了后面几十年的安宁,从民族骨气的角度看,又有点值,至少让天下人看到,小国也有硬骨头,有人敢在秦王面前拍桌子,说到底,谁都没错,但谁都活得难受,历史的悲哀就在这,很多时候你只能在活着和活得有尊严之间选一个,蔺相如选了尊严,赵国替他付了命。
长平一战后,赵国就彻底虚了,再也没资本跟秦国掰手腕,蔺相如临死前那句“国可危矣”,不是装样子,是真话,他走了没两年,赵国就再也没打赢过秦军,廉颇被赶走,李牧被冤杀,赵王被抓,赵国就这么没了,从蔺相如拿着玉回来的那天,到长平,二十多年,赵国的国运就像那块玉,看着光鲜亮丽,其实脆得很。
蔺相如是聪明,能在虎狼窝里走一圈,但他可能也想错了,以为靠着智谋就能换和平,在战国那个时代,真正能保家卫国的,还是手里的兵器和粮仓里的粮食,不是嘴上的功夫,老师跟我们讲完璧归赵,其实后面还该加一句,玉是回来了,赵国的骨头,也从那天起,悄悄裂开了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