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夏天,清华大学教工住宅楼正在紧张施工中。当天,施工队使用的挖掘机正在挖掘地基,忽然挖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经过现场工人的清理,大家惊讶地发现,这块石头竟然是一块石碑。于是,施工方立刻通知了相关部门前来现场进行保护与清理。经过仔细清理后,石碑上显现出二十个大字,内容是:“皇清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讳亮字明亭任公之墓”。
这块石碑的尺寸为1.315米高,0.6米宽,厚度为0.18米。石碑的做工精细,选材讲究,在碑额正中央还写着“万古流芳”四个大字。人们看到一位八品首领的石碑竟有如此精美的字样,不禁感到十分疑惑,为什么一个地位不高的八品首领,会有如此重要的纪念碑?
那么,任亮究竟是何许人也?通过石碑上的字样,我们可以推测他生前曾在圆明园担任职务。进一步查阅史料,我们终于揭开了任亮的神秘面纱,发现这位八品首领其实背景不凡。任亮的故事,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1860年8月,英法联军以“换约”为借口,率领约2.5万人的舰队逼近天津大沽口,清军战败后,英法联军由北塘登陆。到了9月,英法联军与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这场战斗,满洲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在英法联军强大的炮火面前也彻底溃败。至此,通往京城的障碍被完全清除。
得知战败的消息后,咸丰帝心急如焚,他将恭亲王奕?留下驻守京城进行斡旋,而自己则匆忙逃往热河行宫避难。10月6日,英法联军突破了德胜门和安定门,进军至圆明园。当时,圆明园的大门紧闭,英法联军使用大炮轰开大门,圆明园的守卫者——八旗将士纷纷逃散。
在圆明园的巅峰时期,曾有两万名八旗精锐驻守,但到了咸丰时期,守卫人数大幅减少,只有数千人。即便如此,剩下的这些守军也并不英勇,平时耀武扬威,一旦遇到英法联军的进攻,他们便毫无斗志,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在这场灾难中,圆明园的技勇“八品首领”任亮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忠诚与勇气。他坚守岗位,不畏强敌,带领着数十名守军奋勇抵抗。可惜,由于寡不敌众,最后所有守军都为国殉职。除了任亮,还有几名无名的太监也勇敢抵抗,最终死于联军的屠刀之下。与此同时,时任圆明园内务府总管的文丰见大势已去,选择自杀殉国;清漪园员外郎泰清则带领全家16口自焚。
此时,圆明园已经完全沦为英法联军的掠夺之地。没有任何抵抗,士兵们肆意抢夺园中的珍宝,钻石、珠宝、玉器、翡翠和珍珠等无数贵重物品被劫掠一空,那些无法搬走的宝物则被砸毁。整整三天,从10月6日到9日,圆明园的所有宝物都被抢夺殆尽。然而,英法联军仍然不满足,他们为显示胜利的荣耀,又放火烧毁了这个历经几代皇帝辛勤营造的皇家园林。
此后,英法联军在紫禁城太和殿设立了临时指挥部,并在恭亲王奕?的努力下,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英法联军撤离后,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中找到了任亮的遗体。由于他的尸体已被焚烧,家人几乎无法辨认出他的容貌。只凭他身上的衣物,才勉强确认了他的身份。1861年5月,也就是任亮殉国半年后,他的同僚们向朝廷上奏,请求为任亮立碑立传。朝廷最终赐予“万古流芳”四字,以示褒奖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