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军营中,有一种奖惩措施,叫做“军令状”。这种做法要求武将出征前立下誓言,若未能完成任务,愿意自愿接受斩首处分。这是为了表明他们必定会胜利的决心。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两次“军令状”事件发生在关羽和马谡身上。一次是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另一次是马谡在街亭失守。这两次事件的主审者都是诸葛亮,但关羽和马谡都没有履行军令状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关羽没有被斩,而马谡却被处死呢?
首先,关羽和马谡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无论从《三国演义》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关羽都是刘备阵营中的核心人物,仅次于刘备。而关羽还是汉朝廷钦定的偏将军、汉寿亭侯,是国家认可的官员,在军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除了刘备之外,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与之相比,诸葛亮虽然是刘备的重要军师,但毕竟只是刘备任命的职务,地位上远远不及关羽。因此,关羽的地位高于诸葛亮,诸葛亮自然不能轻易对关羽下手。 而马谡则不一样,他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较低。刘备曾经明确表示,马谡不过是纸上谈兵,不能大用。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意见,反而提拔了马谡。马谡的职位和一切,都是诸葛亮给予的,因此,若马谡失职,诸葛亮自然有权利把他除去。 其次,关羽和马谡的背景也有很大差别。关羽是刘备的元老级人物,长期在刘备身边打江山,不仅在刘备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非常强。就算诸葛亮想要处罚关羽,许多重要人物都会站出来为关羽求情。因此,即使诸葛亮真心想要斩关羽,他也很难做到。而马谡则没有这样的支持,除了诸葛亮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他求情。即便马谡有个哥哥马良,但在当时,诸葛亮是唯一一个支持他的人。所以,诸葛亮处理马谡时,不会遭遇太多的阻力。 最后,关羽和马谡的事情性质也完全不同。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诸葛亮早有预料的。诸葛亮知道关羽是一个极具忠诚和义气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安排关羽担任最后一道防线的原因。其实,曹操不能死,因为赤壁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是东吴,而第二受益者正是刘备。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将陷入权力争夺的混乱,而东吴也会趁机抢占荆州,威胁刘备,这对刘备集团来说将是致命打击。因此,曹操的生死对刘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马谡的情况就不同了。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信,他被提拔的原因是诸葛亮对他有特殊的期望。但他却在街亭失守,这一失误直接影响到蜀国北伐的整体战略,对整个战争局势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虽然诸葛亮不愿意,但为了安抚其他将领、平息众怒,保持军中的威信,他不得不做出斩杀马谡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