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儿子们中,相比之下,嘉庆的几个儿子知名度并不高。原因有二:一是嘉庆的儿子数量不多,仅有五个;二是这些孩子的表现普遍平平。嘉庆的四阿哥绵忻虽然聪明,但只活了24岁;其余三个儿子中,道光表现普通,绵恺无所成就,而绵愉年纪尚小。
前文已经提到不成器的三阿哥绵恺以及聪颖的四阿哥绵忻,今天我们来讲讲年纪最小的五阿哥绵愉。 绵愉出生在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那时嘉庆已经55岁,他是嘉庆的最后一个孩子,母亲是恭顺皇贵妃。恭顺皇贵妃在嘉庆后宫中地位显赫,是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她的家世也非常显赫。她的先祖是清朝开国功臣弘毅公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图尔格在军中英勇无比,随皇太极征战南北,从未失败,战功赫赫,因此被封为果毅公。图尔格不仅以勇武著称,其政治立场也非常坚定。皇太极时期,他原属于镶白旗,但改投镶黄旗,忠心耿耿地效忠皇上。皇太极去世后,图尔格支持豪格继位,一度得罪多尔衮,甚至被追夺公爵。顺治亲政后,追谥他为忠义公,雍正九年又恢复果毅公的荣誉。虽然图尔格的公爵后来由额亦都第十六子遏必隆继承,但图尔格家族作为弘毅公府的支系,仍然是八旗世家中的顶级家族,恭顺皇贵妃正是图尔格的六世孙女。此外,嘉庆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也出自弘毅公府,她的祖上是额亦都第六子达隆霭,因此恭顺皇贵妃与孝和睿皇后属于同族远亲。 恭顺皇贵妃于嘉庆六年入宫,封如贵人,嘉庆十年她生下皇八女,十六年生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十九年生下五子绵愉。可以看出,嘉庆最后三个子女都是她所生,由此可见其受宠程度。绵愉出生时,嘉庆已是55岁的高龄,老来得子,自然非常高兴,因此给小儿子取名“愉”,寓意喜悦。绵愉两岁时,嘉庆二十一年冬,朝鲜使者送贺礼时描述了嘉庆的三个儿子:“长子面貌平凡,人亦普通;次子广颊丰耳,性格宽厚;第三子最聪慧,有文艺才华,虽年幼却颇为干练,皇帝最喜爱他。”实际上,当时嘉庆有四个儿子:绵宁、绵恺、绵忻和绵愉,但绵愉年仅两岁,自然未被使者见到。书中所说的三个儿子正是绵宁、绵恺和绵忻,由此可见,连外国使者都知道嘉庆最喜欢的是四阿哥绵忻,因为他聪明能干。 三年后,嘉庆六十大寿,给三个孙子进行了册封:绵恺封为惇郡王,绵忻封为瑞亲王,长孙奕纬封为贝勒,而五岁的绵愉因年幼未获封。仅一年后,嘉庆帝突然去世,年仅六岁的绵愉成了无父的孩子,但母亲依然在,他的母亲被继位的道光帝尊封为皇考如贵妃。道光即位后,绵愉也获得册封,被封为惠郡王,并可在内廷活动,进书房读书,道光还特意下令给绵愉享受郡王半俸,可见对幼弟的照顾。 道光十九年,绵愉25岁时晋封为惠亲王。由于其母如贵妃身体不好,道光二十六年又下旨尊封她为皇考如皇贵妃。一般皇帝只会对先朝妃嫔尊封一次,二次极少,如贵妃获第二次尊封,很可能是当时病危,为冲喜而效仿祖父乾隆。通常这种尊封难以延长寿命,但如贵妃却奇迹般康复,这是清史上罕见的例外。 咸丰帝继位后,发布上谕:“惠亲王为朕叔父,内廷召对及宴赉宜免叩拜,章奏免书名。”咸丰对绵愉也很倚重。咸丰三年,他授予绵愉御用龙褂,任命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营及察哈尔、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并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协助防剿。在他们的协作下,太平天国北伐军被成功剿灭,咸丰五年绵愉交出大将军印。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宗室大臣耆英前往天津谈判,由于耆英未如实禀报英方要求,英方拒绝谈判,耆英回京后被责令自尽,而绵愉站出来为他求情,因此被罢免所有职务。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至天津,绵愉再次协助僧格林沁防守,并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等筹商交涉。 同治帝继位后,两宫皇太后以绵愉行辈最高、品行端正,命其在弘德殿专司督责,并安排其子奕详、奕询伴读。一年后,绵愉在府邸去世,享年51岁。同治帝亲临府上祭奠,赐银五千两治丧,并赐谥号“端”。绵愉作为嘉庆最小的儿子,六岁便失去了父亲,自然无法参与皇位竞争。但从能力来看,绵愉仍值得肯定。他能够镇压太平军、协助僧格林沁应对英法联军,可见其才干。相比之下,嘉庆第三子绵恺不仅能力不足,行事荒唐,绵愉显然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