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有几位被称作活神仙,其中最出名的一个,且让曹操头痛不已的,就是左慈。曹操被左慈戏弄得团团转,最终被吓得生病,病重到最终死去。曹操向来非常务实,对人充满了猜忌,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拿小聪明在他面前耍花招。那么,为什么曹操在晚年会选择任用方士呢?背后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都死于“活神仙”之手:一个是东吴的孙策,另一个是曹操。捉弄他们的“活神仙”,分别是于吉和左慈。两位方士都非常著名,精通医术和道术,今天我们要重点聊聊左慈这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于吉的能力远不及左慈。第68回详细描述了左慈如何使出神通,戏弄曹操,最后让曹操因惊吓而病倒,最终未能痊愈。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左慈这个角色的设置有其深意。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聪明狡猾,残忍奸诈,几乎没有人能撼动他。曹操曾经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几乎无敌。因此,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曹操的形象,特意加入了左慈这一“神仙”角色。通过左慈这个人物,作者以“神通广大的活神仙”来削弱曹操的锐气,起到警示后世枭雄的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确实有左慈这个人。
左慈并不是作者虚构的角色。关于左慈的记载,除了《三国演义》,还有《神仙传》《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也有提及,虽然这些记载大多带有民间传说性质,但《后汉书》是中国正统的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那么,历史上的左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其实,历史上对左慈的描述并非他拥有不凡的法术,而是他是当时著名的方士之一。从现代的角度看,他更像是一个炼丹术和气功的实践者。与他齐名的还有两位方士——郤俭和甘始,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本领。郤俭的特长是辟谷,也就是不进食,能够长时间不吃任何食物。辟谷在道教中是一种养生之术,兴起于先秦时期,到唐代非常流行。甘始则擅长行气导引,年纪虽大,但依然能保持年轻的面貌,可见其修炼颇有功夫。左慈的专长是补导,也就是通晓房中术,他声称自己已经活了三百多年。当这三位方士来到许都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当时,郤俭最早进入曹营,他的辟谷术引发了一股热潮,许多人争相模仿。郤俭每天不吃五谷杂粮,只吃一种名为茯苓的药材,茯苓在市场上的价格急剧上涨。紧接着,整个魏国的军民都开始练习气功,进行呼吸吐纳,有些人甚至走火入魔,导致了不少的悲剧。有一位议郎李覃试图模仿郤俭的辟谷术,吃了茯苓后饮冷水,结果腹泻不止,最终丧命。就在这时,左慈的到来将“气功热”推向了高潮。左慈擅长的房中术在当时非常流行,很多人争相向他请教。
面对这种风潮,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参与其中,表现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曹植曾在《辩道论》中提到,“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可以看出曹操一家的态度是明确的,他们并不信奉这些方士的学说。
既然曹操对这些方士并不相信,为什么还要召集他们来担任重任呢?难道曹操真相信长生不老之术吗?
其实,曹植在《辩道论》中已给出了答案。他写道:“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愚以惑民,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美飞龙哉?”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任用左慈等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追求长生不老。他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是稳固政权,防止这些方士散播妖言惑众,造成不必要的民间动乱。因此,曹操将他们集中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保持对他们的监控。这一政治手段显示了曹操的务实态度,而非迷信和痴迷炼丹之术。
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提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他已深知人生无常,人人都会死去,不像秦始皇那样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曹操的做法,可以说是为了控制局势,防止动荡,而非因对神仙之术的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