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秘陈胜、吴广起义的疑点,北上渔阳,怎么可能途经大泽乡?
迪丽瓦拉
2025-10-31 20:33:05
0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同的文化历史世界。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陈胜的出身,留下了四个问题。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四个问题:(1)“闾左”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2)所谓“适(谪)戍”带有惩罚性质,为什么“闾左”会被惩罚?《资治通鉴》将“适(谪)戍”改为“戍”,删除了“适(谪)”这一表示惩罚意义的字,原因是什么?(3)陈胜、吴广担任的屯长到底是个什么职位?(4)如果陈胜从家乡阳城出发北上渔阳,为什么他会在途经大泽乡时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这四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有理有据的推论,极限推理可以推到哪里呢? **闾左**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闾左”?顾名思义,“闾左”指的就是“闾”的左侧。这里的“闾”可以指村落里的大门,也可以指一个基层的户籍单位。一个基层的户籍单位大致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一个封闭式小区,它的围墙把小区包围起来,进入小区的大门就叫“闾”,所以古文中常提到“门闾”这个词。进了门之后,如果小区内只有一条通道,那么通道左侧的住户就是“闾左”。同样地,通道右侧的住户则是“闾右”。 那么,“闾左”和“闾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至少可以确认的是,在征兵时,“闾左”并没有服役的义务。汉朝人在批评秦朝的苛政时,常把征发“闾左”视为一大罪行。例如,西汉的百科全书《淮南子》中提到:“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这段话中,“兴万乘之驾”指的是全国范围的巡游,“作阿房之宫”指的是耗费民力的阿房宫工程,“收太半之赋”则形容征收的赋税已达到三分之二的夸张比例——即使我们保守估计,这也说明秦朝的赋税已经严重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能力。而“发闾左之戍”则意味着秦朝不应征发这些百姓去服役。换句话说,无论“闾左”是怎样的一群人,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都不会去征发他们。

另一个例子是杜甫的名篇《石壕吏》,讲述的是杜甫亲眼目睹的抓壮丁场景,其中竟然抓到了一个老太太。宋代学者蔡梦弼在注解这篇诗集时,拿这件事和秦朝征发“闾左”相提并论,简短地总结道:“不堪也。”意思是,秦朝的这一做法突破了基本的底线。 那么,为什么征发“闾左”会被视为突破底线呢?主流学者的解释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原本富裕的百姓已经被征发殆尽,最后只能征发贫苦百姓;另一种认为,“闾左”本来是“复除者”,即曾在战场上立过功、被免除徭役的人,而胡亥政府却无视这些人应有的免役资格,强行征发他们。唐代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同时列举了这两种看法,但他并未明确表态。

更直接的参考可以从西汉的晁错奏章中找到。晁错在给汉文帝的奏章中提到,秦朝征发百姓戍边的做法,根本不是为了增强边防,保障民众的安全,而是为了满足贪欲,试图扩张领土。因为征兵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秦朝的戍边重心在北方和南方,但由于水土不服,无论是戍边的士兵还是运送粮草的人,死亡率都非常高,几乎是九死一生。这种残酷的差事,自然没人愿意去做。 **适戍**

由于政府的征兵困难,秦朝便有了“适戍”这一制度,也就是将老百姓按罪名进行“谪戍”,让他们服役。首先征发的是有罪的官吏、赘婿和商人,如果人手仍不够,再征发那些属于“市籍”的人,也就是属于商业人口的非农业人口。如果人手仍然不足,接下来就征发那些父母或祖父母曾经有市籍的人。而如果还不够的话,最后就会“入闾,取其左”,也就是说,把居民小区左侧的所有人都征发去服役。 这个解释虽然存在争议,但至少从晁错的奏章来看,征兵范围确实是逐步扩大的。如果连“闾左”都要征发,那就意味着政府的行为已经过于暴力和无理了。

胡三省曾经引用晁错的这一段话来解释《资治通鉴》相关内容,但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适(谪)戍”改为“戍”,删掉了带有惩罚性质的“适(谪)”字。可能司马光是从《汉书》抄录过来的,而班固早就删除了这个字,具体原因已经无法考证。 还有一个历史资料可能会引起误导,那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七科谪”。《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97年发动北伐匈奴时,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七科谪”,强制七类有罪人员服兵役。胡三省引述张晏的解释,认为这七类人包括有罪的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有市籍的人、父母有市籍的人、祖父母有市籍的人。虽然在“七科谪”中没有“闾左”这一项,但它的征兵逻辑显然继承了秦朝的做法。如果将汉武帝的“七科谪”与晁错对秦朝的批评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六类人是重合的,唯一不同的是,秦朝会征发“闾左”,而汉朝则征发“亡命之人”。这就意味着,“闾左”和“亡命”或许是相似的。

所谓“亡命”,指的就是那些脱离了户籍、逃亡他乡的人。最初,这些“亡命之徒”并不一定是危险分子,而只是脱离了原有的户籍制度,但政府却无法再征发他们兵役或徭役。为了弥补这一点,政府自然会加大对这些人的打击和惩罚。 **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看似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还是要留心。回顾秦始皇南征陆梁时,秦朝征发了三类人:曾尝试逃亡的“逋亡人”、赘婿和商人,这些人被征发入伍,参与攻占南越陆梁,并在当地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后来,秦朝还征发了50万名罪犯戍守南方五岭。所谓的“逋亡人”,就是曾逃离户籍的“亡命”之人。而在晁错的上书中,征兵对象是逐步扩大的,最后才包括“闾左”。这表明,“亡命”和“闾左”可能并非同一类人。 **宾萌** 我个人倾向于历史学家辛德勇的解释,认为“闾左”更有可能是“宾萌”,即那些寄居他乡的流民。早在战国时期,各大强国为了增加人口,实施了吸引外国移民的政策。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他们自由迁徙。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如果陈胜的家乡阳城早在战国时期隶属于韩国,那么陈胜作为佃农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一来,他的伙伴们应当是家乡人,而不可能在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气候角度解读大明王朝的兴衰 转自:长安街知事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教授的著作《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以下简称《崩盘》)阐...
原创 南... 功臣在古代是指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文臣和武将,最初这个称呼是比较普通的。然而,在南宋时期,功臣的称号...
原创 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对我们现代生活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可以...
原创 老... 这事儿说起来,蔺相如那会儿把和氏璧弄回赵国,赵国脸上是真有光彩,秦国吃了亏,大家都说赵国人机灵,蔺相...
原创 李...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也是被广泛认为的历史上最典型的奸相。他的行为不仅深刻影响了...
原创 明... 一、决心最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出生在乱世,小时候便学习骑马射箭,早已体会到百姓在北...
原创 明... 解缙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才子,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仅活到了47岁,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
原创 荀... 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曾评价,沮授、荀彧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具智慧的三位人物。我深以为然,尤其是荀彧和诸...
原创 程... 曹操麾下将领勇猛,谋士众多,而在这些谋士中,有一位格外特别。他不仅能独立带兵作战,而且战功不逊于曹操...
原创 历...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了解岳飞的故事,往往从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开始。尤其是在80年代以前,许多农村家...
末代皇帝溥仪的户口本,文化程度... 《 环球文摘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作者:历史时刻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百位皇帝,有“户口本”可能仅末代...
原创 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多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虽然因为朝廷的腐败,清朝...
原创 凉... # 历史开讲 要学会“与历史对话,与古人握手” 贾诩,凉州武威人,三国时期几乎每一件大事都与他有...
原创 此...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因此,民间的野史和传说中常有关于他篡改历史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房玄龄按...
原创 蜀... 夷陵之战发生时,刚刚登基的曹丕本打算坐山观虎斗,暗中等待局势明朗,却被老谋深算的孙权巧妙利用,最终促...
原创 明... 引言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就一直存在。丞相一职自那时起便成为了朝廷中权力的象征,地位高...
原创 把... 如果将一位古代已经病重的皇帝送到现代三甲医院治疗,能否治愈他呢?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像是天方夜谭,但其...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有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两位。这两人都以智慧和才谋著称,甚至曾共同...
原创 落... 《易经·乾卦》中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寓意着,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施展出个人...
原创 丁...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背叛了丁原和吕布,甚至亲手杀害了他们。但是,有没有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