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刘邦和朱元璋都最终取得了成功,而李自成却失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把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进行比较,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完全恰当的地方。说合理,是因为他们三人都是真正的农民起义领袖。历史上,也有很多起义的领导者并非出身农民,例如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但刘邦、朱元璋和李自成,确实都是从农民阶层起家,又领导了农民起义,这一点使他们非常相似。 然而,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在某些方面又有明显不同。刘邦和朱元璋起义时,天下已经大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几乎丧失,他们不需要再与朝廷军队正面交锋。 以刘邦为例,他虽然攻入咸阳,但那时项羽的军队已经消灭了秦朝的章邯军和王离军,而赵佗的军队也未能回援。刘邦进入咸阳时,除了零散的地方乡勇外,几乎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阻碍,他基本上无需与朝廷正规军作战。 朱元璋的情况也类似。在他发动起义前,北方红巾军已对元朝造成重创,元朝失去了对南方的有效控制,整个南方基本上成为农民起义军的天下。朱元璋无需直接对抗朝廷军队,虽然他后来组织北伐,但那时南方已完全由他掌控,而元朝的正规军力量也几乎消失,只能依靠零散的地方武装。 换句话说,刘邦和朱元璋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其他农民起义军。他们只需击败这些起义军,就能完成统一。作战策略因此有所不同:他们要广纳人才,使天下贤士归附自己;要以德行治理,让天下有德之人拥护;要体恤百姓,让民众相信圣人已出,国家有救;还要展示出真龙天子的气象,让人们相信旧王朝已灭,新的正统统治已来。这些都是刘邦、朱元璋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应对其他农民起义军,也相对容易。 李自成面临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起义时,虽然也存在张献忠等其他农民起义军,但双方冲突不多。而李自成真正的敌人,是明朝朝廷的正规军,而且当时明军仍然非常强大。 除此之外,后期李自成还必须面对迅速崛起的满清军队。这种情况类似于刘邦当年面对匈奴军队的局面,但不同的是,匈奴并未趁机入侵中原,也没有意图夺取中原王朝的江山,而满清则有明确的扩张意图和实力。 因此,李自成面临的矛盾更为复杂。他在推翻明军时采取的策略实际上很恰当。他提出“均田免赋”,极大地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使得起义军迅速壮大。尽管明军仍然强大,但李自成通过利用明军内部的叛变,很快攻入北京城。 然而,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问题随之而来。首先,他所提出的“均田免赋”主张主要代表农民利益,忽视了地主阶级、士绅和贵族的利益。再加上李自成入京后粮饷不足,采取高压政策抢夺地主和士绅的财富,这使得这些人对他极度不满,并不将他视为真正的“真龙天子”。与此同时,满清势力已经在北方强势崛起。如果李自成已经稳固了江山,与满清作战未必会失败。但由于李自成尚未稳固统治,就被迫迎战满清。而这一局面正是因为他得罪了地主贵族中的吴三桂,吴三桂宁可投降满清,也不愿支持李自成。于是,外部的外国势力与国内地主武装联合起来,最终推翻了李自成的统治。 总的来说,李自成失败,既与他自身的政策和战略有关,也与他所处的复杂外部环境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