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专家给出答案
迪丽瓦拉
2025-10-31 21:31:58
0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首神秘的童谣,在四川眉山彭山区的江边流传了三百多年。

它指向一个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此地沉下了千船金银。

三百年来,这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直到2016年,考古学家们真的在这里的江底,挖出了一枚又一枚的银锭,甚至还有“蜀世子宝”金印。

截至2023年,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文物已高达7.6万余件,一个埋藏江底数百年的宝藏,就这样重见天日。

这个发现,瞬间打开了无数人心中的一个巨大谜团: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朝,曾经吸纳了全世界天文数字般的白银,那些影视剧里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两的银锭,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都去哪儿了?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大明王朝。

那是一个让世界为之疯狂的时代。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当时全球市场上最顶级的奢侈品,从欧洲的王公贵族到南洋的富商巨贾,无人不为之倾倒。

问题来了,当时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商品能打动中国市场。

贸易逆差怎么办?

只能用硬通货来支付——那就是白银。

于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白银流动画卷就此展开。

从南美洲波托西银矿挖出的白银,装上西班牙的大帆船,跨越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再由中国商人运回国内;从日本石见银山开采的白银,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据估算,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的近三百年间,通过贸易顺差净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可能高达5.6亿两,约合2.1万吨。

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吸银泵”,全世界的白银都在向这里汇集。

这个庞大的白银帝国,是如何在短短一百年间轰然倒塌,甚至开始“大出血”的呢?

答案,藏在一个肮脏的词里——鸦片。

为了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

这种毒品,像一个黑洞,疯狂地反向吞噬着中国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

白银,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滔滔洪流,不断地向外倒灌。

林则徐当年给道光皇帝上奏时痛心疾首地指出,长此以往,不仅国民将羸弱不堪,国库也将被彻底掏空。

仅仅在1820年到1840年的二十年间,因鸦片贸易外流的白银就超过了一亿两。

这还只是开始。

接踵而至的,是更为直接、更为屈辱的掠夺——战争赔款。

1842年《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1895年《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两;1901年《辛丑条约》,更是签下了史无前例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高达9.8亿两白银。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当时每一个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分摊一两多白银。

晚清政府国库空虚,只能将这些巨额赔款摊派到各省,再通过加征田赋、盐税等方式,从本已困苦不堪的百姓身上搜刮。

从鸦片贸易的暗流涌动,到战争赔款的明火执仗,中国这个曾经的“吸银帝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了一个不断“失血”的巨人。

古代积累的巨量白银,就这样一箱一箱地被运往海外,这是其“消失”的最主要,也是最惨痛的原因。

如果说对外流出是“大出血”,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则是对民间白银的“釜底抽薪”。

20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颁布了一部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白银法案》。

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在全球高价收购白银。

这对于当时仍然实行银本位的中国来说,不亚于一场经济海啸。

国际银价飞涨,导致中国的银元在国际上变得异常值钱。

结果就是,国内的白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走私出口,以换取外汇。

这场“白银风潮”导致国内银根极度紧缩,利率飙升,大量工商企业倒闭,经济濒临崩溃。

为了挽救危局,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断然出手,推行“法币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银本位,发行一种名为“法币”的纸币,并强制收兑民间所有的银元和白银。

从此,白银正式退出了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

老百姓手里的银元、银锭,一夜之间变成了非法货币,必须去银行兑换成纸质的法币。

那么,这些被国家强制收归国有的白银,又去了哪里呢?

一部分,被用来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作为法币的发行储备金,以稳定金融。

另一部分,则在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白银被用作战略物资,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军火、汽油和药品,为支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最后,在国民政府败退之际,剩余的一部分黄金白银也被运往了台湾。

除了战争赔款、贸易流失和国家收兑,那些剩下的银子呢?

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用他们的发现给出了最后的答案: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形态的转换。

在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内河航运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因风暴、触礁或战争而沉没的船只不计其数。

“南海I号”这艘南宋时期的沉船,就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

除外,每逢战乱或改朝换代,富户人家为了保全财产,往往会将金银财宝深埋地下。

但许多主人因战乱死亡或流离失所,这些宝藏的秘密也随之被带入坟墓。

如今,在各地的基建工程中,时不时就会有“某某工地挖出古代银锭”的新闻,这些都是当年被遗忘的窖藏。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种“消失”,是形态的彻底转变。

白银,并未消失,而是融入了我们的现代生活。

你可能很难想象,你每天拿在手里的手机、驾驶的汽车、使用的电脑,甚至我们赖以发展的光伏太阳能板里,都有白银的存在。

由于白银拥有绝佳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感光性,它成为了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贵金属原料。

据行业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白银需求中,工业应用占比将超过58%,其中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是用银大户。

近年来,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和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白银的工业属性愈发凸显,其价格也在2025年9月创下近14年新高。

此外,大量的白银被制作成了我们熟悉的首饰、摆件和工艺品,在商店的橱窗里闪闪发光。

它虽然不再是货币,但作为一种贵金属,其保值和投资的属性依然存在。

下一次,当你拿起手机时,或许可以想象,其中那些微量的银,可能就来自几百年前从南美远渡重洋的西班牙银元,它们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参与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奇妙的答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清宫秘史一直是电视剧和小说中常见的题材,深受人们喜爱。清朝几百年的统治中,有一位女性不仅抚养了两位皇...
原创 日... 解放战争是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不过,在与我解放军作战的国民党军中,居然有大量...
达拉特旗:河流沧桑巨变,治理之... 1973年,千万巨资打造的现代治水工程,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而一百年前,一个民间水利专家仅用土法,就...
原创 刘... 长坂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很多忠实的刘备支持者会幻想,如果当时曹操进驻襄阳后稍微迟缓...
原创 世... 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未解之谜中,有两件发生在中国。 一、尼斯湖水怪 尼斯湖水怪事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怪传...
从气候角度解读大明王朝的兴衰 转自:长安街知事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教授的著作《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以下简称《崩盘》)阐...
原创 南... 功臣在古代是指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文臣和武将,最初这个称呼是比较普通的。然而,在南宋时期,功臣的称号...
原创 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对我们现代生活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可以...
原创 老... 这事儿说起来,蔺相如那会儿把和氏璧弄回赵国,赵国脸上是真有光彩,秦国吃了亏,大家都说赵国人机灵,蔺相...
原创 李...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也是被广泛认为的历史上最典型的奸相。他的行为不仅深刻影响了...
原创 明... 一、决心最大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出生在乱世,小时候便学习骑马射箭,早已体会到百姓在北...
原创 明... 解缙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才子,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仅活到了47岁,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
原创 荀... 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曾评价,沮授、荀彧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具智慧的三位人物。我深以为然,尤其是荀彧和诸...
原创 程... 曹操麾下将领勇猛,谋士众多,而在这些谋士中,有一位格外特别。他不仅能独立带兵作战,而且战功不逊于曹操...
原创 历...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了解岳飞的故事,往往从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开始。尤其是在80年代以前,许多农村家...
末代皇帝溥仪的户口本,文化程度... 《 环球文摘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作者:历史时刻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百位皇帝,有“户口本”可能仅末代...
原创 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多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虽然因为朝廷的腐败,清朝...
原创 凉... # 历史开讲 要学会“与历史对话,与古人握手” 贾诩,凉州武威人,三国时期几乎每一件大事都与他有...
原创 此...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因此,民间的野史和传说中常有关于他篡改历史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房玄龄按...
原创 蜀... 夷陵之战发生时,刚刚登基的曹丕本打算坐山观虎斗,暗中等待局势明朗,却被老谋深算的孙权巧妙利用,最终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