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并将其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一军成立后,滕海清担任了第一任军长。继滕海清之后,吴咏湘、徐国贤、谢振华、肖应棠和胡炜等人相继担任了第二十一军的军长。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二十一军的第六任军长胡炜,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波折与坎坷,背后有着许多故事。
胡炜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余店乡,年少时一直在家乡求学,甚至考入了省立开封高中,在那个时代,他算是少数的知识分子之一。1935年,为了反对日本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事件,北平的数千名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胡炜也积极参与其中,这次爱国运动让他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炜加入了新四军,先后在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服役。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新四军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的部队进行重新编组。新四军第二师成立,原新四军的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分别改编为第四旅和第五旅。胡炜作为第五支队的干部,也跟随改编,进入了新四军第二师的第五旅,并担任了第五旅十四团的政治委员。不久后,他又被调到第四旅,担任了第十团的政委。在这段时间里,胡炜随军转战淮南、淮北多地,屡次成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行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炜继续活跃在华东地区,并进入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担任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下辖61、62和63师,胡炜担任了61师的师长,并指挥61师参加了随后的渡江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在渡江战役后,解放奉化的部队正是二十一军的61师,也就是胡炜所指挥的部队。奉化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的祖宅丰镐房就位于此地。解放奉化时,61师接到了命令,要求对丰镐房进行严格保护。作为61师的师长,胡炜亲自率军保卫丰镐房。当时,解放军的后勤补给并不充足,而丰镐房内储存着大量的大米、面粉、火腿、腊肉等物资。然而,尽管物资丰富,61师严格遵守纪律,绝不动用丰镐房内的一丝一毫。在这次行动中,胡炜因为严守纪律,表现出色,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胡炜迅速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为国家的安全与尊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61年,胡炜晋升为少将,1964年,他接替肖应棠,成为二十一军的第六任军长,并一直担任该职务至1971年。在此期间,胡炜领导了部队多个关键战役,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1971年,他卸任了军长职务,随后被调到兰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
1974年12月,胡炜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1975年1月,他兼任了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当时胡炜年仅五十多岁,正值睿智的黄金年龄,按理说他的前景非常广阔。然而,1977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相关部门开始调查与“四人帮”有关的案件,胡炜也因与“四人帮”有所牵连,被迫解职,结束了他在军队中的辉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