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乱世,蜀汉的“诸葛亮”无疑是一位全能的英雄。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屡次在南征北战中屡战屡胜,而且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同样出色。正是有了像“诸葛亮”这样的出色人物,蜀汉政权才得以稳固,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的蜀汉实力进一步增强,甚至一度看似能吞并东吴。虽然刘备带领大军亲自征战东吴,但最终却遭遇了惨败,丧失了诸葛亮多年来积累的实力。好在“卧龙”诸葛亮在这个危急时刻扭转了局势,不仅迅速恢复了蜀汉的政权,还发动了多次北伐,维持了蜀汉的稳定。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那么,究竟谁能接过诸葛亮的旗帜,成为蜀汉的新一任领导者呢?史书中提到,接替诸葛亮的有三位人物,分别是费祎、蒋琬和董允。这三位虽然在诸葛亮生前都是他的同事,但并不能称为“继承人”,他们更常被称为“蜀汉四相”。但若非要挑出一位最有可能接班的人,那么“费祎”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提到费祎,他与诸葛亮相比,确实有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军事方面。费祎几乎没有上过战场,那么他为何能成为继任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诸葛亮的用人标准说起。尽管诸葛亮擅长指挥作战,但他并不喜欢战争,更多的是注重人才的品德与能力。因此,在他任职期间,提拔官员的首要标准是人的品德,其次才是能力。费祎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实人”,人品无可挑剔,这也是诸葛亮为何特别青睐他。 费祎的才华第一次在一次出使东吴的外交任务中展现出来。当时,东吴的许多文官,尤其是“诸葛恪”和“羊茞”,对他颇为不敬,甚至以巧言令色故意刁难他,试图像当年诸葛亮与群儒辩论一样,用言辞压倒费祎。然而,费祎并未退缩,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坚守理据,逐一反驳东吴文官的挑衅。虽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一战成名,但他的表现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孙权也称赞费祎为“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这句赞美预示着他未来的角色。 此次外交出使,费祎的机智与坚持让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赢得了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从那时起,诸葛亮便开始在背后培养费祎,频繁地将其召至身边,观察其能力与潜力。尽管蜀汉的名将逐渐凋零,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人物先后去世,剩下的能够担当重任的将领仅有魏延。然而,魏延虽勇,却性格傲慢,常与诸葛亮的心腹杨仪发生矛盾。由于蜀汉政权依然需要团结,诸葛亮并未严惩这两位,而是让费祎充当调解者,这进一步提升了费祎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 诸葛亮临终时,召集了费祎、杨仪和姜维密议国事,他故意把魏延安排在后方,明示谁能最快返回成都,谁便是蜀汉的新领导者。这一安排让杨仪有了公报私仇的机会,最终他借机与魏延发生冲突,导致魏延被杀。杨仪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蜀汉政权的控制权,但没想到诸葛亮早已将蒋琬安排为丞相,这让杨仪的希望彻底破灭。此后,杨仪因心有不满,公开散布反叛言论,最后被贬为庶民,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蒋琬并未能够稳住丞相的职位,最终也去世了。此时,费祎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控者。 作为蜀汉的实际领导者,费祎虽然没有太多显赫的改变,历史记载中,他仍然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家中没有积蓄,儿子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外出时不骑马、不乘车。然而,作为政权的核心人物,费祎在政策上的立场却与诸葛亮截然不同。诸葛亮一生主张北伐,力求恢复汉室,但费祎却坚决反对继续北伐,而是主张“休养生息”,注重国内的安定与发展。这个变化并未得到姜维的认同,姜维依然坚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向魏国发起进攻。 面对姜维的反对,费祎并没有与其争执,而是冷静地回应:“我们这些人不如丞相,也远不及他;丞相尚且未能统一中原,何况是我们!不如保国安民,稳守社稷,等待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若违背了此志,后悔就来不及了。”这番话语表明了他坚定的立场,也让姜维再也不敢公开提及北伐的事宜。虽然如此,费祎与姜维之间的矛盾已经深深埋下,双方的分歧几乎无法调和。在蜀汉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因过度饮酒而醉倒,这时,曹魏投降的武将郭循趁机对其下手。混乱中,郭循被其他武士击杀,但费祎的死因以及幕后指使者成了永恒的谜团。有传言称曹魏对郭循表示赞扬,给予他封号与荣誉,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曹魏与这场刺杀有所关联。然而,曹魏并未因费祎的死而获益,因为他并非重要的军事对手,反而更有可能是蜀汉内部的矛盾导致了他的死亡。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费祎的死与姜维的激烈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久后,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实权,立即开始策划出兵伐魏。费祎去世后,姜维迅速行动,立即率领大军出征,证明了他是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也加深了他与费祎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