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总兵力达到18.4万人,这是他反唐的强大资本。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粟特胡人,属于中国史书中所称的“昭武九姓”。这些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后来随着匈奴崛起,他们被赶到西域、或者中亚,甚至有一部分与当地民族融合。昭武九姓包括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这九个姓氏。
关于安禄山是如何进入唐朝的,至今无确凿记载。唐朝在建立初期,由于频繁的对外征战,征服了东西突厥、高句丽、薛延陀、新罗、后突厥等地,导致许多胡人投降唐朝。为了安置这些胡人,唐朝设置了多个羁縻府州,由胡人管理胡人,朝廷收取赋税。大多数这些羁縻府州位于边境地区。
天宝年间,唐玄宗在全国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外加一个经略使(后来改为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的职权非常大,既掌握兵权,又拥有行政权。设置这些节度使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控制了唐朝东北的大片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兵力占到了全国四分之一。
河东节度使的驻地在山西太原,主要任务是防备突厥。下辖的军队包括天兵军、大同军、岢岚军、横野军和云中守捉使,总兵力为5.5万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在今天的北京,主要防备契丹和奚。下辖的军队有经略军、威武军、静塞军、清夷军等,总兵力达到9.14万人。平卢节度使的驻地在今天的辽宁朝阳,主要防备室韦和靺鞨。下辖的军队有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使等,总兵力为3.75万人。
安禄山的军队在编制上非常复杂。当时,唐朝正处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过渡期。由于唐朝多年来未发生大规模战争,人口日益增长,原本依靠的府兵制已无法满足兵员需求,因此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主要是招募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而胡人通常不会种地,所以安禄山的军队中大多数是汉人,虽然胡汉比例在不断变化。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了安禄山在751年时的奏章。那时,安禄山请求唐玄宗破格提拔他手下的部下,授予他们更高的官职,理由是他们在讨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罗等方面表现出色。安禄山一次性提拔了500多名将军,2000多名中郎将,这些都是他的亲信,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并没有特别说明。但从安禄山后来的做法来看,胡人的比例较高。
为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安禄山于755年2月向唐玄宗请求用胡人将领代替汉人将领,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几乎百问百应,这也是安禄山积累叛变势力的一个策略。
安禄山叛变后,他的军队主要由胡汉混编,且胡人比例逐渐上升。比如曳落河和同罗的精锐骑兵队,都是胡人部队,他们参加了很多重要战役。尽管胡人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汉人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胡人始终是少数民族。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当时的幽州和营州地区的胡人人口占比为14.6%。其中包括契丹、靺鞨、同罗、奚、新罗、突厥等族群,虽然安禄山通过不断增加胡人将领和士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在庞大的汉人人口面前,胡人始终处于少数地位。
此外,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的皇帝大多是胡人,如安禄山本人、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等,都是粟特胡人。而在安禄山的谋士和一些重要文官中,汉人占据了绝大多数。例如,安禄山的留守官员如贾循、高秀岩、吕知诲等,都是汉人。尽管安禄山的军队中有一些胡人将领,但其中大多数仍然是汉人。
总的来说,安禄山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中,胡人数量较少,而汉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后期,胡人将领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汉人始终占据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