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且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正是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却因为一场内乱迅速崩塌。唐朝的盛世与唐玄宗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但也正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急速下滑。而这一切,唐玄宗也要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负责。他成为太上皇后,回顾过去,深感悔恼,特别是对于自己当时用错了三个人。
边将安禄山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是一个文官。在他任职期间,非常反对唐玄宗给边疆的将领过多的权力。张九龄觉得边将权力过大会影响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此,他曾多次上书唐玄宗,劝他谨慎授予边疆将领大权。但唐玄宗看到边疆的安定需要依赖强有力的将领,于是忽略了张九龄的劝告,一再加大了对边将的权力支持。
在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犯了一个军事错误,按理说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他的上司将他送往长安等待审判。张九龄当时非常反感边将的权力,提出应该斩杀安禄山。然而就在这个紧急关头,唐玄宗站出来力挺安禄山,表示他可以戴罪立功。经过唐玄宗的力保,安禄山被宽恕,回到边疆继续工作,且因功勋越来越大,得到的宠信也越来越高。谁也没有预料到,安禄山最终会发动“安史之乱”,让唐玄宗深感后悔,但一切都已太迟。
宰相李林甫
姚崇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既有文才,也有武略。他曾先后仕途显赫,历任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甚至两次被任命为宰相,还兼任兵部尚书。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和中书令,并封为梁国公。他提出的十条政治主张,为唐玄宗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尽管姚崇在政治上非常有成就,但在家庭教育上却很失败。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广交朋友,私下里搞权谋、贿赂,最终被唐玄宗判定为死罪。姚崇为儿子求情,极力营救,但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满。姚崇因此忧虑重重,几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最后,姚崇被罢免了宰相职务,由李林甫接替。李林甫在宰相职位上待了整整十九年,唐玄宗渐渐沉迷享乐,朝政大权完全交给李林甫。李林甫掌控了朝廷,闭塞言路,打压有才能的官员,导致政局混乱。而且他还建议重用胡将,导致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地区,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会拍马的杨国忠
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堂兄。这个人不仅是个酒鬼,还是个赌徒,性格非常不端正,毫无学识,却能言善辩,言行轻率,尤其擅长讨好上司。他利用与杨贵妃的关系,掌握了唐玄宗的心思、喜好与厌恶,投其所好,很快就获得了唐玄宗的宠信。
杨国忠掌握了权力后,迅速改变了官员选拔制度,很多不合格的人都被提拔了起来。朝中的官员们对于杨国忠的德行和行为看得一清二楚,没人尊敬他。但唐玄宗却没有听进朝廷上层的批评,依然继续信任并重用杨国忠。直到最后,杨国忠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这一切也成了唐玄宗晚年悔恼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