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句话相信许多曾上过中学的人都十分熟悉,它出自《出师表》,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他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也曾是汉朝的丞相和武乡侯。 在今天,谈论三国或历代名相时,我们几乎总是绕不开诸葛亮。如果你对三国历史有深入了解,还会发现琅琊诸葛氏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诸葛亮不仅是这个家族的代表,整个家族在三国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时至今日,几乎很难再见到身边有姓诸葛的朋友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追溯诸葛氏的历史渊源,得从诸葛亮谈起。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谦虚地自称“布衣”。实际上,虽然在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确实没有官职,但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个默默耕作的普通农民,那就未免低估了他了。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诸葛氏家族,祖先可以追溯到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诸葛丰。琅琊诸葛氏当时是个显赫的大族,然而到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家族的荣光已经有所衰退。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最高只担任过泰山郡丞,且早早去世。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虽有一定职务,曾任豫章太守,但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依靠与袁术结交才有所发展。 因此,诸葛亮早年失去了父亲,随叔父一起从山东辗转来到荆州,生活困苦,成年之前过得并不轻松。但从他能够娶到黄承彦之女、荆州豪族蔡氏的外孙女黄月英来看,他的背景其实并非简单。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只能在南阳过着耕田的日子。与此同时,年长他七岁的哥哥诸葛瑾,早已在孙策去世后被孙权提拔为长史。 于是,诸葛亮的三个兄弟中,长兄在孙权的东吴任职,二弟三弟却在刘表麾下做农民,保持了七年的这种状况,直到刘备三次亲自来到卧龙岗,终于让诸葛亮走出乡村。 在隆中,诸葛亮的言辞深深打动了流亡多年的刘备,他为刘备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横跨荆、益”以图中原的战略,并在十二年后几乎实现了这一目标,尽管吕蒙的背叛让这一切未能圆满。 襄樊之战后,荆州的丧失让孙刘联盟破裂。诸葛瑾,作为刘备阵营的重要人物,也在风头浪尖上受到了质疑,是否会成为江东的内应。孙权坚定支持了他,称与诸葛瑾有着“生死之交”,不会背叛彼此。尽管如此,孙权还是没有像在襄樊之战中那样把诸葛瑾派到一线,而是在吴蜀恢复联系时才派他镇守公安。 诸葛瑾晚年的官运相对平稳,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在吴蜀内斗中受到牵连。他于赤乌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与他相比,诸葛亮的生命则充满了拼搏与牺牲。自从二十七岁出山以来,诸葛亮始终在为刘备和蜀汉的事业操劳,他历经战火,担任总后勤官,承担了无数重任,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燃烧自己,履行着白帝城托孤的使命。 诸葛亮兄弟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们的后代,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诸葛亮去世时,他的独子诸葛瞻年仅七岁,未能继承父亲的政治理想与智慧,因此尽管百姓对他寄予厚望,诸葛瞻仍然没有成就大的功业。然而,在与邓艾的绵竹决战中,年仅三十七岁的诸葛瞻表现出了不屈的血性。 然而,诸葛瞻的堂兄,诸葛恪的命运则迥然不同。诸葛恪聪慧过人,甚至才智过于出众。然而他的聪明也成了致命的缺点。初入政坛时,他担任管理军粮的职务,但由于性格上的“疏”与冲动,最终惹怒了家族中的长辈,导致他逐渐走向失败。 孙权驾崩前,诸葛恪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掌握了接近诸葛亮当年相同的权力。他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尽管曾取得胜利,但在公元253年的合肥战役中,他因战败和过度扩张的野心,最终在内外的压力下,丧失了政治信任,最后被孙峻和孙亮设计除去。 诸葛恪被灭族后,诸葛瞻的长子也随父亲战死。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虽未被灭族,但也远离了诸葛亮家族的辉煌。而另一位族弟诸葛诞,虽然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不如诸葛亮和诸葛瑾,但他的后代却深刻影响了后世。 诸葛诞出身琅琊诸葛氏,虽然他父亲身份不详,但早年便以尚书郎身份出仕,且与夏侯玄等名士交好。他曾因与曹叡的关系而被免职,但在曹叡去世后,诸葛诞凭借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司马师的重要支持者。后来,他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权而反叛,最终在淮南一带爆发的“淮南三叛”中被彻底击败,最终被捕并灭族。 然而,诸葛诞唯一的女儿成功逃脱了灭族的灾难,她成为了司马伷的妻子,司马伷后来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东晋的建立,与诸葛诞的血脉有着直接的联系。尽管诸葛氏家族在三国后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但诸葛亮等人的英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时代,诸葛亮所代表的忠诚与智慧依然照亮着后人,成为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