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会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诱惑。很多时候,眼前有机会击败一个强大的对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机会来之不易,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但司马懿却不是这样。在《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面临困境时,司马懿并没有选择趁机痛下杀手。尤其是在著名的《空城计》一幕中,司马懿明明有机会捉住诸葛亮,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关键时刻,他思考得更为长远,最终决定放走诸葛亮。
诸葛亮历来谨慎行事,一向不会贸然冒险,唯独有一次,他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使用“空城计”来吓退司马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起初形势非常有利,曹魏防备松懈,蜀军迅速占领了陇右大片地区。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发展下去,平定陇右几乎是时间问题。陇右一旦被蜀军彻底控制,蜀军便能从高处俯视曹魏的腹地,既可以进攻也能防守,给曹魏带来巨大威胁。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失误,他把自己最信任的参军马谡派去守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曹魏军队想要援助陇右地区的必经之路。如果街亭失守,曹魏就无法支援陇右,蜀军便能轻松占领。
然而,马谡没有履行诸葛亮的期望,他未能守住街亭。很快,曹魏军队通过街亭成功援助了陇右地区,蜀军顿时陷入了困境,面临着被围困的危险。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果断决定放弃已经占领的土地,全军撤退,目标是汉中。
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没有事先准备。这次撤退如果没有诸葛亮的精心安排,很可能会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溃败。但关键时刻,诸葛亮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领袖的决策能力,他决定亲自断后,为全军争取时间。
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五千老弱病残的士兵,并且还要负责运输粮草。司马懿的大军在街亭大捷后,如猛兽般冲向西城,形势看似已经完全有利于司马懿,抓住诸葛亮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深知如果此时逃跑,必定会被司马懿追上,而不如假装镇定,表现得像是身边有人。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锦旗藏匿,命令所有军士守住城门,如有任何人冒失行事或发出高声言语,立刻斩杀。同时,他让城门大开,安排二十名士兵装扮成百姓,洒扫街道。这样一来,司马懿若真来攻城,蜀军看似毫无准备,但实际上却有自己的计划在等着。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
诸葛亮之所以使出空城计,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已至绝境。如果他有一战之力,绝不会冒险将自己和蜀军置于危险之中。然而,局势所逼,他只能采取这种冒险的策略。
司马懿亲自带领大军赶到西城时,看到城门大开,城门口还有人正在打扫街道,而城头上,诸葛亮正在悠然自得地弹琴。司马懿顿时陷入了迷惑之中,他觉得局面太不正常。即使他手握精锐骑兵,西城却不过是一座弹丸之地,如果诸葛亮真有伏兵,又怎么可能与司马懿十多万大军抗衡呢?然而,司马懿站在城门下,看了很久,又听了诸葛亮弹奏的琴声,最终决定撤退。
为什么司马懿会做出如此匆忙的撤退决定?
首先,诸葛亮历来谨慎,从不轻易冒险,而这次他显然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手段,这让司马懿感到不安。司马懿非常清楚诸葛亮的性格,他知道诸葛亮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从来不会冒险做不必要的事情。如果诸葛亮做出如此奇怪的举动,肯定是有准备的。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在城中藏有大量伏兵,等待着他的一举而待。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司马懿决定撤军,离开这个充满疑问的地方。
其次,司马懿此时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处境中。自从曹叡登基以来,司马懿便被曹氏家族排挤,虽然他一直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曹魏的权力斗争却让他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他此次能够击败诸葛亮,的确能消除曹魏的一大心腹大患,但随之而来的后果也可能让他陷入更大的危险。毕竟,诸葛亮的北伐给了司马懿机会,令他重新掌握了兵权,但一旦诸葛亮被击败,曹氏家族必定会再次加强对司马懿的排挤,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司马懿意识到,只要诸葛亮还在,他就能继续被重用,掌握军权,一旦诸葛亮失势,自己便有可能被抛弃,甚至面临被陷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