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中,多次与司马懿交锋。虽然诸葛亮在战场上往往占据主动,但因长期劳累加上疾病困扰,最终未能实现北伐目标,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那么,司马懿为何能在长期对峙中耗得诸葛亮病倒去世,他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因素呢?
首先,司马懿的“超长待机能力”不可忽视。司马懿活到了73岁,这在三国时期已经算是非常高寿了。他凭借自己的长寿,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国君主的更替,而诸葛亮则只活了53岁,从寿命上来说,确实处于劣势。司马懿的长寿,一方面得益于家族遗传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与他性格阴狠、冷静、果断密不可分。正如俗话所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司马懿便是这一说法的真实写照。 其次,司马懿“背靠大树好乘凉”。能够耗死诸葛亮,核心原因在于他背后的魏国国力远超蜀汉。曹魏掌控中原九州,兵员充足、粮草稳定、城池稳固,因此司马懿能够从容应对消耗战。士兵损耗了可以补充,粮食耗尽了可以调运,就算城池失守也能承受。反观诸葛亮,蜀汉国力有限,资源匮乏,无法支撑长期对抗。可以说,司马懿依靠曹魏这棵“参天大树”,而诸葛亮只能依靠蜀汉这株“孱弱树苗”,两者实力差距明显,不是个人能力可以弥补的。 第三,司马懿具备“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他并非一开始就采取消耗战,而是先与诸葛亮进行多次野战。卤城之战打得轰轰烈烈,损失惨重,张郃阵亡,司马懿也吃了不少亏。一般人可能会为面子固执继续硬拼,但司马懿心态非常稳,他懂得认清局势,不盲目逞强。换句话说,他能够主动收缩,不被虚荣和面子左右,以耐心和策略等待机会,正所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第四,司马懿的“好运气”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不是指小说中杜撰的火烧上方谷,而是历史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采取的“就地屯田”策略,蜀军在魏军眼皮底下种粮,使得战场形势一度对司马懿不利。就在司马懿焦急之际,诸葛亮因病去世,这使得司马懿顺利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可以说运气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综上所述,司马懿能够耗垮诸葛亮,归结为“长寿、国力、心态与运气”四个因素。后世有些人为了贬低诸葛亮,常给司马懿附加额外的光环,这显然是过度解读。如果单从军事才能来看,诸葛亮无疑更胜一筹。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只是说明强者之间,总有更强者存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