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纣王是故事中的大反派,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力量,能单手敌百人,因此深受父亲帝乙的宠爱。帝乙是商朝的倒数第二位君主,对纣王的喜爱不言而喻。然而,纣王即位后,过度宠爱妲己,荒废朝政,且大肆施行残酷的杀戮,这导致民心尽失,政局动荡,最终被西周的周武王推翻。
纣王本是帝乙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哥哥。那么,为什么是纣王继承了商朝的王位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帝乙特别宠爱小儿子,而且纣王不仅天生神力,能文能武,凭借这些才能才最终登上帝位。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古代帝王继位的相关规定。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帝王常常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继承人众多。如何合理选择继承人,确保国家的稳定,是每个朝代的关键。我国古代大多数朝代都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当时的婚姻制度紧密相关。 虽然很多人认为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应该称之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在这种制度下,正妻只有一位,只有正妻所生的儿子才能被称为嫡子,具有继承家业的资格。而妾所生的儿子则为庶子,通常没有继承权。不过,如果妾被册封为正妻,那么她所生的孩子就可以转为嫡子,拥有继承资格。基于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几千年来,我国的封建王朝得以维系下去。直到清朝时期,满族的皇帝采用了不同的继承方式,实行“立贤不立长”的制度,这种做法带来了许多问题,最显著的就是康熙时期的“九王夺嫡”,兄弟之间为了皇位而互相残杀,给国家带来了巨大动荡。 有些人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的正式确立是在西周,因此纣王的登基并未遵循这一制度,但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时期虽然得到了正式确立,但从夏商时期开始,嫡长子继承制的雏形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纣王的继位,虽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但仍然是在这一制度的框架下进行的。 尽管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微子启和微仲衍,但由于这两位哥哥的母亲在生下他们时只是帝乙的妾,而纣王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已被立为正妻。因此,帝乙原本是打算立年长的微子启为继承人。然而,太史认为微子启是妾所生,不符合嫡子继承的规定,而纣王作为正妻所生的儿子,符合继承国法,因此建议立纣王为储君。 不过,纣王的即位也带来了与两位哥哥的矛盾,造成了商朝内部的裂痕,这为西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最终,西周的周武王趁机攻入,推翻了商朝的政权,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