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名字一直与汉初三杰的声誉紧密相连,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然而,光环背后的张良,展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不同的面貌。
司马迁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张良有着些许阴柔的气质,给人一种“男人女相”的印象,或许正是这种阴柔,展现了张良更真实的一面,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传奇人生。
关于张良的刺杀行动,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并没有专门提到他,可能是因为张良在其他地方已有记载,因此不需要单独列出。然而,张良敢于刺杀秦始皇的勇气和决心,完全符合刺客列传的标准。他的这次刺杀行动虽然失败,却也显现出张良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尽管他最终逃脱了追捕,证明他并非一名简单的刺客。
张良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祖上曾五代为相,与袁绍的家族地位相仿。然而,秦国的崛起让这一切戛然而止。韩国是首个被秦灭掉的国家,韩王甚至主动开门投降,表示投降的同时,秦始皇并未对韩国的贵族进行过多打击,允许他们保留财产。这些宽容的政策,间接为日后张良的反秦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眼看着曾经的国家灭亡,张良从贵族一跃成为平民,这一切让他心生复仇之意,立志反抗秦朝。
幸运的是,张良并不缺钱,他开始密谋如何刺杀秦始皇。最终,他选择了远程狙击的方式,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最稳妥的。毕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想要刺杀他的人多如牛毛,直接行动风险太大。张良选择了一位力量非凡的大力士,这位大力士能将重达120斤的铁锤投得远而精准。尽管张良做足了准备,选好了最适合伏击的地形,可惜秦始皇的车队中有四辆马车,他没能确定哪一辆是秦始皇的车,最终选择了最为华丽的那一辆。当铁锤从空中落下,轰然巨响,车队瞬间陷入混乱。然而,秦始皇幸运地没有受伤,因为铁锤砸中的是副车。
秦始皇暴怒,下令追捕刺客,但张良早已熟悉地形,成功逃脱。然而,这次刺杀行动的失败也让张良意识到,要想除掉秦始皇,单凭这种方式是不可能的。为了躲避追捕,张良改名换姓,迁至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这一地区当时是反秦力量的聚集地,张良的命运也在此地悄然改变。
在东海郡的这段隐居生活,张良结识了项氏一族,为后来的鸿门宴提供了基础。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改变张良命运的关键事件。张良在桥上遇见了一个老人,出于本能的谦恭,他忍住了怒气,拾起老人的鞋并帮他提鞋。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黄石老人,他送给了张良一本兵书。这本兵书据说是《太公兵法》,即姜子牙的兵法。这一转折标志着张良思想的转变。曾经,他是一名年轻热血的复仇者,想要通过实际行动恢复韩国的荣耀。但通过学习兵法后,张良逐渐认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实现目标,必须有更深的谋略和智慧。
张良的思想转变,使他逐渐从一个复仇者,变成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家。尽管他最初追随韩王,但由于韩王能力有限,再加上内部分裂,张良最终选择了支持刘邦。虽然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吸引了张良的支持。在刘邦的帮助下,张良多次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尽管张良的心愿最初是复兴韩国,但最终他放弃了这个理想,选择支持刘邦。这一转变也表明了他对时代的适应和变化,从此不再看重出身,而是看重实力。
在关键的时刻,张良的计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鸿门宴上的项伯若没有张良的帮助,刘邦早已丧命。张良的智谋还帮助刘邦成功暗度陈仓、定都关中、安抚韩信与彭越等,为刘邦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刘邦自己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张良的智谋让刘邦成功建立了帝国,但在汉朝建立后的功臣名单中,张良的排名却远低于他应有的地位,爵位也仅为“留侯”,这个称号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汉朝建立后,刘邦按照功劳大小对功臣进行了封赏,最大的一些功臣被封为王,而其他的功臣则封为列侯。然而,张良的排名却低得出奇,远远落后于像萧何和韩信等人。这一切的背后,反映了张良对权力游戏的早期看透。刘邦在争夺天下时曾许诺共享胜利果实,但当他登上帝位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最终把天下当作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
张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刘邦的变化,甚至在刘邦称帝之后逐渐沉默不语。刘邦开始打压异姓王,建立起了自己的“铁桶江山”。尽管张良曾是汉初的开国功臣之一,但他很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为了避免与刘邦的权力斗争,张良选择了隐退,专心于自己的辟谷之术,不再参与朝政。
张良最终选择了大隐隐于朝,他明白自己无法真正改变历史的走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纷繁的朝廷中保持低调,逐渐被人淡忘。最终,张良安享晚年,得到了善终。尽管他过早看透了许多事情,但他的智慧和多变的传奇人生,仍然被后人传颂。他的形象,像诸葛亮一样,成为了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