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是古代百姓渴望实现的公平理想。虽然有时贵族因犯错得到了与平民同样的惩罚,但更多的时候,贵族往往能够逍遥法外。西汉时期的霍去病便是一个例子,他曾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敢是一个在匈奴战斗中有功的“关内侯”,他是朝廷的功臣,按理说应该受到保护。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汉武帝不仅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反而为他隐瞒了真相。
要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回到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李广是“飞将军”,出身高贵,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他的骑射技术十分出众。在汉景帝时,他曾为朝廷平定吴楚之乱,名声显赫。此后,李广镇守边关,抗击匈奴,帮助保卫了边疆多年。然而,尽管他屡立战功,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未能获得封侯的荣耀。这使得李广随着年岁渐长,心中一直憋着封侯的愿望,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派卫青和霍去病远征匈奴时,已经年近七旬的李广主动请求参战。虽然他年事已高,汉武帝一开始拒绝了他,但李广百般请求,甚至以死相逼,最后汉武帝勉强答应,并安排李广的儿子李敢一同出征。李广随卫青的东路军,李敢则随霍去病的西路军。父子二人一同踏上了征讨匈奴的征程。
在行军途中,李广心中充满了期许。如果这次战斗顺利,他和儿子必定能立下赫赫战功,而他自己也将如愿以偿地获得封侯的荣耀。李敢也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残酷。在行进过程中,李广的东路军遭遇了匈奴的大部队,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大军人数远远超过汉军,这让卫青感到十分震惊,认为正面作战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让李广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实施合围之计,出其不意地打击匈奴。尽管李广不想错过与匈奴正面交战的机会,但军令如山,他只得遵从命令。然而,在行动中,李广忽略了带向导,结果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与匈奴交战的时机。最终,卫青独自迎战匈奴,虽然获得胜利,但损失惨重,且未能擒获匈奴单于。
战后,卫青派人请李广去向自己解释为何未能参战。李广知道自己犯了不可推卸的错误,且失去了封侯的机会,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为了避免遭受朝廷同僚的耻笑,他选择了自杀。卫青得知后感到十分痛心,深感对这位年老英雄的敬重,因此下令为李广举行隆重的葬礼。
尽管李广未能在战场上立下功勋,但他的儿子李敢却勇猛作战,斩敌数百,甚至夺取了匈奴左贤王的鼓旗。凭借这次出色的表现,李敢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李敢并没有因此高兴起来。面对父亲自杀的事实,他感到无比痛苦。他无法接受自己一直崇敬的父亲为何会自尽,而他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卫青。他认为,如果不是卫青安排李广侧翼包抄,李广就不会迷路错失良机,也就不会因此羞愧自尽。因此,李敢的心中埋下了对卫青的仇恨,并决定复仇。
李敢忍耐了许久,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一天,当他独自遇到卫青时,他立刻发作,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狠狠殴打卫青。卫青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未能及时反应,受了几拳。然而,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卫青很快恢复了冷静,并反击了回去。李敢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占上风,于是停手,离开了现场。卫青看到是李广的儿子李敢,立刻明白他心中有怨气。由于卫青内心的自责和对李广的尊敬,他决定不追究李敢的行为,放过了他。
然而,李敢的行为传到了霍去病耳中,霍去病得知后十分愤怒。卫青是他的舅舅,从小把霍去病当作亲人一样看待。霍去病决定找李敢谈话,警告他不要再找卫青麻烦,并要求李敢向卫青道歉。但李敢根本不把霍去病的话放在心上,表示自己不会道歉,甚至表示会继续与卫青作对。两人言语不合,最终发生了冲突。霍去病内心愤怒,作为汉武帝外甥的他,一直以来都是天之骄子,不容忍任何人轻视自己。因此,他决定给李敢一个教训。
在一次汉武帝的庆功会上,霍去病提议与汉武帝、李敢一同去甘泉宫狩猎,汉武帝同意了。狩猎过程中,霍去病故意让李敢去捡回射中的猎物,而自己则悄悄地将弓箭对准李敢。当李敢弯腰捡猎物时,霍去病突然开弓,箭矢准确地射中了李敢的胸膛。李敢当场倒地身亡。霍去病本不想杀死李敢,他原本只是想给他一个警告,但意外发生了,李敢死亡的结果超出了他的预料。汉武帝虽然目睹了这一切,但碍于霍去病特殊的身份,他没有追究此事,而是选择了掩盖真相,声称李敢是因从马上摔落而死。即使如此,李敢的死依然让人感到不公平,因为霍去病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宽容,而李敢的冤屈没有得到应有的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