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皮日休曾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大运河的感慨: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简单来说,皮日休认为,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有着密切关系,但这条运河极大地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如果当年隋炀帝没有做那么多荒唐之事,他修建大运河的功绩完全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为了开凿这条运河,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正是这条运河,奠定了唐朝后来繁荣的基础,可以说,唐朝的兴旺和衰落,都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隋朝修建大运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隋朝之前,中国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一带。关中平原自西周、秦国直到汉朝,都被视为国家核心地带。隋朝取代北周后,仍将都城设在关中平原。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风水宝地。依托黄河水道及函谷关、崤山与洛阳的地理布局,几乎掌控了整个黄河流域。然而,经过千年的开发,关中平原已经资源紧张。到隋朝时期,这里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水源稀缺,同时黄河航道因淤积无法有效输送粮食和财富。 与此同时,江淮和江南地区经过三国、南北朝时期的开发,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逐渐成为富庶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都城仍设在关中平原,对南方的掌控力显得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采取了迁都洛阳和修建大运河的策略。他下令迁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五大水系,以洛阳为航运中心。中国缺乏纵向水系,而古代陆路交通不便,大运河弥补了这一短板。大运河的建设,使隋朝能够获得江淮、江南的财富,同时加强对华北平原和南方地区的掌控,也带动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隋朝为大运河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唐朝则受益匪浅。 从各方面来看,大运河的建设本身是利国利民之举,但隋炀帝过于挥霍民力,不仅修建运河,还发动三次高句丽之战,西巡张掖,修建东都洛阳等,耗费国家力量。大运河的建设成了压垮民众的导火索。不到十年,隋炀帝在江都遇刺,隋朝灭亡,中原进入群雄割据阶段,直到唐朝建立,而此时大运河的价值才真正显现。 首先,大运河解决了关中粮荒问题。大量粮食通过运河从江南运往洛阳,再分发至长安,百姓有了口粮,社会稳定得以维持。但随着航道淤积,关中粮荒在中唐时期再次严重。于是出现了唐朝皇帝频繁前往洛阳的现象,带着大臣和贵族前往,主要是为了应对粮食问题。其次,大运河的建设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兴起。建造运河之前,核心城市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一线,数量有限;运河开通后,沿线出现了一大批繁荣的城市。 大运河是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唐朝的盛世离不开它。 古代所谓“盛世”,指的是天下太平、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农业兴旺。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国力达到顶峰。唐朝能够繁荣,除了管理得当,大运河功不可没。人口稠密、耕地不足的黄河流域,通过运河得到江南和华北的粮食补充;南方地区也因运河与北方交流频繁,经济快速发展。运河的建设使唐朝可开垦和建设的区域大幅增加,财富不断积累,人口增加,形成良性循环,长安和洛阳因此焕发生机。大运河当时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扬州因运河快速崛起,成为唐朝最重要的城市。沿运河兴起的几十个城市,包括后来的五代和北宋都城汴梁,船舶昼夜不停穿梭。唐王朝每年收入的一半财富通过运河收集。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使更多地区获得发展机会,提升了唐朝整体实力。 当然,一个王朝的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凭一条运河。但大运河确实是唐朝繁荣的重要助力。它不仅促进南北经济发展,还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运河让中原王朝在调兵遣将时,后勤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无论是北方幽燕地区还是南方江南地区的作战能力,都比过去强大得多。可以说,大运河提升了中原王朝对南北各地的掌控力。总体来看,隋唐大运河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各地的全面交流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唐朝稳定和走向鼎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