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和文化界对其划分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赞同梁启超先生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一阶段中国开始了自强运动;第二个阶段是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主要表现为通过维新变法来推进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第三个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主要表现为文化方面的现代化革命。梁启超认为,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不同层面。
然而,另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近现代的分期问题》一书中提出,按照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划分中国近代史更为合理。他认为,应该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三大革命运动的高潮,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一观点虽与梁启超的观点存在争议,但最终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科书编写,就多遵循了这一理论框架。
在近代史的第二次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采取了哪些强国强军的策略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的武器装备,增强清朝的国防力量。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这个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封建政权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士大夫发起了洋务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提升清朝的武器装备,弥补军队战斗力不足的缺陷,从而挽救危机中的国家。
1888年,李鸿章从德国引进了328门克虏伯大炮。每门大炮的口径达到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量达44吨,最大射程约20公里,炮弹能穿透3公里外65.8毫米的钢板。那时,拥有这样一款高性能的大炮,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军事技术的巅峰,拥有它相当于拥有“真理”。因此,李鸿章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决定。
然而,这些大炮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们不仅体积庞大、笨重,操作起来复杂,而且价格极为昂贵。每门克虏伯大炮的价格为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购买的两艘军舰的总价才340万两白银。而仅仅为了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清政府就花费了600万辆白银。再加上为这些大炮建造炮台和培训操作人员的费用,花费的总额非常庞大。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500万两白银。
然而,虽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最终的回报却并不理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耗尽心力建设的炮台防御体系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驻守炮台的官兵更是毫无抵抗就纷纷逃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渤海炮台的大沽口炮台,驻守的清军坚守了6个小时,但最终还是被攻陷,清军近千名官兵阵亡,而敌军则仅有255人死亡。这一伤亡对比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从1877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购买了约2000枚克虏伯大炮,这些大炮被装备到中国沿海的防线城市,成为清朝海防的核心力量。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等近代战争中,克虏伯大炮几乎无处不在,但它的威力在清朝军队手中并没有发挥出来。另一场战役也证明了这一点。
1937年9月,日本海军进攻厦门。当时,厦门的胡里山炮台在指挥官何荣冠的带领下,成功击中并重创了日本的若竹号驱逐舰。在战斗中,其他两艘日本军舰也被打得几乎无法继续作战,最终只能逃回日本。这一战表明,尽管清朝曾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但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军事工业的畸形发展,海军装备看似强大,实则根本无法应对真正的挑战。
这也表明,军事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通过外购先进的武器所能解决的,更需要军队的综合素质与训练。而清朝依赖外购装备的方式,无法有效增强军队的实战能力。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充满了灾难与屈辱,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之路、寻求自由与民主的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努力与尝试。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应当牢记这些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