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9年,蓝玉带领一万大军远征蒙古,成功俘获了8万人,其中包括蒙古的贵族和士兵。他还在返回途中强行霸占了蒙古王妃。王妃因无法忍受屈辱自尽,朱元璋大为震怒。然而,蓝玉却满脸得意地说:“我可是灭了蒙古。” 蓝玉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将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自从徐达、常遇春去世后,蓝玉成为唯一能够挑起重担的武将,人们都称他为“战神”。那么,面对皇帝的愤怒,作为臣子的蓝玉为何依然没有收敛呢? 这一切的根源,得从蓝玉的社会关系说起。他的姐姐蓝彩云是常遇春的妻子,外甥女常美荣则是太子朱标的正妻。而他的女儿(史书上没有明确名字)嫁给了蜀王朱椿(朱元璋的十一子)。可以说,蓝玉是与皇室关系密切的权贵,如果他低调、听话,理应享有荣华富贵,但他偏偏是一个喜欢作死的主儿。 到了1388年,蓝玉奉命率领15万大军征讨北元(即蒙古)。朱元璋的命令是:“给我冲,这一次一定要灭了北元!”这场战斗,就是历史上的捕鱼儿海(现贝加尔湖)之战。起初15万大军,经过翻山越岭、渡河沙漠,最终仅剩下10万人。 尽管如此,蓝玉仍然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战彻底摧毁了北元的武装,俘获了北元皇帝的次子和太子妃等100多人,王公贵族3000多名,士兵77000人,甚至缴获了10万多头牛羊。不仅如此,北元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也被蓝玉夺走了。 当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非常高兴,说:“蓝玉就是我的仲卿(卫青)!我要封他为梁国公!”梁地可是中原最富饶的地方。如果历史停留在这一刻,蓝玉的未来无疑将光辉灿烂。然而,蓝玉偏偏要继续作,这才酿成了大祸。 回程途中,蓝玉竟然强行霸占了蒙古王妃,王妃因受辱自尽。史料记载,蓝玉私自占有元主的妃子,妃子羞愧自尽。这一行为完全违背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曾下令要“以德服人”,善待蒙古人。虽然朱元璋大为恼火,但考虑到蓝玉刚刚立下赫赫战功,于是并未追究。但蓝玉误以为这也是对他的奖赏,于是更加肆意妄为。 当蓝玉带着胜利的队伍到达喜峰关时,已是深夜,守关的人刚刚睡下。听到有人叫门,守卫们慌忙起床准备开门,但蓝玉根本不耐烦等候,直接命令部队架起大炮轰击关卡,强行破门而入。喜峰关地势险要,是防止北元复辟的重要关口。朱元璋特意修建了这个关卡,以防万一。但蓝玉这一举动,无视了朱元璋的意图,把关卡给炸了。 因这件事,朱元璋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却决定将他的封号改为凉国公,原本位于中原富庶的地方被改到了最贫瘠的边远地区。从此,蓝玉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如果蓝玉能稍微收敛,他的仕途或许会平稳长久。然而,蓝玉偏不收手,继续在军营里大肆任命亲信,扩大自己的势力。蓝玉的亲信依仗他的权势,横行霸道,甚至侵占民田。与此同时,蓝玉还让家人参与走私云南盐,这种盐只有官营才能生产,每引的盐重达200到400斤,一万引的盐意味着巨额的非法收入。这种行为,类似当年胡惟庸的“嚣张气焰”,完全不知悔改。 尽管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战功,封他为太子太傅这个从一品的官职,但蓝玉却依然不满足。面对许多人,他竟然大声抱怨,自己这么大的功劳,为什么不能当太师(一品官)呢?这一言论让朱元璋彻底动了怒火。 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很快被捕。锦衣卫依照线索查出了相关的罪行,甚至牵出了一万五千人。不到三天,蓝玉便被“剥皮实草”,并且全家三族都被灭,牵连的人无一幸免。蓝玉最终名列《逆臣录》,成为历史上的叛徒之一。
有史料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继任的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如果朱标没有死,蓝玉也许不会这么快死。因为朱标是能够约束蓝玉的唯一人物,而朱允炆年幼,根本无法压制蓝玉的狂妄。 蓝玉的悲剧,最终源于他的自大和狂妄。他原本有着辉煌的战功和权势,但由于一再作死,最终没能善终。正如俗话所说:“人不作就不会死。”蓝玉如果像徐达那样谦逊低调,也许他的人生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