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的形势逐渐对我党部队有利,战局开始好转。为了推进全国解放的进程,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决定将全国的部队进行整编。根据地理位置,四大野战军的划分也随之确立: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这就是后来的一至四野。
这四支野战军的前身,主要来源于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三支野战军的司令员均由原来的师长或军长担任,但西北野战军却由原本的贺龙换成了彭德怀。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与1946年时的一个临战决策有关。那时,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带领25万大军进攻延安,而当时延安只有2万守军,双方差距悬殊。然而,毛主席决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敌军周旋,将胡宗南的主力牵制住。
贺龙当时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这个职位本来非常适合他,但由于他接到了中央的命令前往晋北作战,未能留守陕北。而在这一危急时刻,必须进行统一指挥。于是,彭德怀暂时接过指挥权,并组建了由他领导的西北野战兵团。从此,彭德怀的指挥风格逐渐展现,战绩优秀,也未曾犯过大错。在这种情况下,换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贺龙也未能成为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尽管如此,西北野战军的大部分部队仍然是贺龙的旧部,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然而,彭德怀的指挥风格与贺龙大为不同,这让一些贺龙的旧部难以适应,甚至曾因此发生过争吵。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一纵奉命进攻榆林,但经过两天激战依然未能攻下。胡宗南派遣36师增援榆林,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一纵决定暂时撤退。未能完成任务的廖汉生,心情十分沉重。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急促且愤怒的声音:“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你们把贺龙的脸都丢光了!”
廖汉生认出了是彭德怀的声音,他耐心解释,但彭德怀怒气冲天,两人激烈争吵。最终,廖汉生愤怒地摔掉电话,并向警卫连下达命令:“今天就让野司看看我们一纵是什么样的!”他带着警卫连赶往榆林附近,找到合适的地点展开防线,准备给敌人一个坚决的抵抗。
随后,贺炳炎得知情况,带领一个营前去支援。两人合力成功击退了敌军。
同年10月,西北野战军一纵与三纵联合进攻清涧,但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外围的耙子山阵地,久攻不下,造成了一定的损失。716团团长储汉元在战斗中牺牲,贺炳炎愤怒而焦虑,接到了彭德怀的电话:“为什么还没打下来?我命令你赶紧给我拿下耙子山!”
贺炳炎本身脾气火爆,也回击道:“部队伤亡大,面临很大困难。”考虑到战情紧急,便挂掉了电话。次日,一纵成功攻占耙子山。
此外,西北野战军还经历了损失最惨重的西府战役。当时,一纵和二纵合攻宝鸡,任务顺利完成。然而,西北野战军四纵的防御阵地在面对胡宗南主力裴昌会部进攻时,竟然没有请示上级,也没有通知附近的友军,擅自撤退至岐山东北的山区。这一决策导致胡宗南的部队长驱直入,西北野战军被迫放弃宝鸡,损失惨重。
贺龙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担忧,便与林伯渠一同前往西北野战军的驻地。两人到达后,召开了总结会议,彭德怀在会上严厉批评了一纵,指责他们在夹击屯子镇时走错了路,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后续也未能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其实,彭德怀的指挥方式也有一定问题。因为他越级指令下达给了团,廖汉生对此不满。会议中,廖汉生情绪爆发,直言不讳:“你直接给团下命令,事后又不通知,这算什么意识?”彭德怀的指挥方式让廖汉生和其他部分干部感到不适应,最终两人爆发了争执。
贺龙担心局面失控,出面喝止了大家的争论。虽然会议没有取得什么具体结论,但随即结束。会后,贺龙召集了顶撞彭德怀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批评。他尤其严厉地批评了贺炳炎,指责他对上级指挥不服从,必须进行检讨。贺炳炎面对老上级的训斥,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而廖汉生则被批评得眼泪直流。
由于贺龙的严厉批评,之后,大家对彭德怀的指挥风格不再有异议。贺炳炎和廖汉生主动去找彭德怀做检讨,而彭德怀对此笑着摆手,表示不以为意。他本性直爽,即便因战事而过于激烈,也很快就会忘记。后来,彭德怀甚至提议让廖汉生担任兵团政委,但廖汉生自觉资历不足,婉拒了此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