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空城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诸葛亮凭借这计策成功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令他巩固了“军事奇才”的声誉,而怀疑城中有埋伏并因此撤退的司马懿,反而成了众人取笑的对象。不过,事情真的是那么简单吗?我们不妨从当时的情况入手,仔细分析一下。
公元228年的某一天,魏国派出大将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的街亭,而诸葛亮则派马谡负责防守。然而,马谡未能顶住敌人进攻,迅速败退。乘胜追击的司马懿带着大军直扑西城。此时,诸葛亮的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用,面对眼前的困境,他只能假装镇定,打开城门,安排一些零散的士兵在城中巡逻,百姓们也照常生活,仿佛一切如常。而诸葛亮则爬上城楼,悠然自得地弹琴、唱歌。
史书中记载,正是诸葛亮这一冷静的表现让司马懿开始怀疑城内可能有埋伏。于是,他谨慎行事,不敢贸然进城,最终决定引兵撤退。等他后来得知西城实际上并没有兵力防守,而自己被诸葛亮的空城计骗了,心中愤怒不已,匆忙带兵撤回。然而,此时,蜀国的赵云及时赶到,凭借他出色的武勇和迅捷的作战能力,带领蜀军大获全胜,最终让司马懿沦为笑柄。
若我们把“空城计”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以司马懿的才智,真的会被诸葛亮的这一计策所迷惑吗?在我看来,这种说法简直是荒谬的。司马懿是谁?他是魏国的杰出将领,历经战场的磨砺,几乎无敌手。他的军事才华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敬佩,而且在晋朝建立后,他甚至被尊为“宣皇帝”。他对战局的敏锐嗅觉可见一斑,怎么可能会被一个空城计所迷惑?他之所以选择撤退,其实正是因为他比诸葛亮更擅长演戏。司马懿深知,自己此时的最大价值就是与诸葛亮这样的敌人对抗。如果他能够轻松击败诸葛亮,那么自己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将消失,手中的权力和地位也将随之蒸发。
从这一角度看,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让他继续成为魏国的威胁,反而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毕竟,司马懿清楚自己的目的,并且懂得在名誉和实际利益面前作出正确的抉择。这也正是他能在战乱的三国时期活到73岁,并辅佐魏国几任统治者,最终帮助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奠定中国统一基础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