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15家文博单位跨省合作打造辽西郡文物特展
兵马俑“出差”秦皇岛,引来20万人次“围观”
□本报记者 张辉
10月14日,“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最后一天,市民李玉敏来到秦皇岛博物馆,与4件即将“回家”的兵马俑告别。
“从开展到现在,我已经来过四五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李玉敏说。
自7月2日辽西郡文物特展开展,91天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客流峰值突破3500人,创下秦皇岛市文物特展参观人数历史新高,成为一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盛事。
此次展览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
“展览汇聚了河北、陕西、北京、辽宁等省市15家文博单位的力量,让文物突破地域限制,共同讲述辽西郡及周边地区融入大一统文明的进程。”秦皇岛博物馆副馆长孙昕介绍,这场展览是馆际合作的新探索,在展品遴选、展陈布置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围绕辽西郡历史脉络,15家单位深度合作进行跨区域、专业化的展品遴选。除了4件兵马俑,此次来秦皇岛市“出差”的还有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铜簋、天津博物馆馆藏旬邑权等138件(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7件。
在展陈方面,特展结合所在地文化特点,通过代表性文物展现秦皇岛市从“燕之地”到“秦之郡”的转变。
在展览现场,首次来到秦皇岛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当之无愧的焦点。
跪射武士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和高级铠甲军吏俑4件兵马俑陈列在最显眼位置。
“大家看他的铠甲,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下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是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这样的叠压顺序和编缀完全符合实物的要求。”讲解员从制作工艺到衣着、动作设计,将有关兵马俑的知识详细介绍给观众。
“欣赏文物,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历史背景。”孙昕说,本次特展每天开设5场公益讲解服务,除各地派驻的专职讲解员,秦皇岛博物馆还甄选12名志愿者,讲解588场次,帮助逾8万人次观众全方位“触摸”历史。
在展期内,秦皇岛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24场专题社会教育活动,并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教部联合推出“秦来秦往”主题研学课程。
“此次特展为跨区域文物交流与合作树立了新标杆。我们希望继续深化馆际合作,将共同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博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秦皇岛博物馆馆长郭绘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