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非洲多个国家发生政变,令世界再次关注到非洲的混乱局面。提到非洲,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贫困、混乱、落后的印象。说实话,这些印象并不完全错误,因为大多数非洲国家依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许多地方政局复杂,局势混乱。 然而,非洲并非没有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例如,卢旺达,这个曾经陷入血腥内乱的国家,如今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转变,而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卢旺达的领导人——保尔·卡加梅的卓越领导。 地狱中的卢旺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技优势,开始了对全球的殖民统治,而非洲自然也未能幸免,被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欧洲大国瓜分。在这些殖民历史中,卢旺达在一战前的统治者是德国。 事实上,尽管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光彩,但在他们的治理下,卢旺达的局势相对稳定。德国战败后,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被重新划分,卢旺达被交给了比利时。
提起比利时,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的殖民历史并不了解。事实上,比利时在非洲的暴行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国王利奥二世的统治下,刚果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压榨,导致至少三千万黑人死亡。比利时的殖民行径,可以与英国和二战中的纳粹德国相提并论。 那么,比利时在卢旺达的做法又如何呢? 由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小,无法管理广大的非洲殖民地,因此他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煽动并加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最初,卢旺达的居民并没有明显的民族划分,大家和睦相处。但比利时通过一项政策,将拥有十头牛以上的家庭定义为上层的图西族,而其余的人则被划为胡图族。 比利时为图西族提供了各种特权,例如只有图西族才能上学、进入政府部门、从事特定职业等。而胡图族则被视为低等公民。这种人为的民族区分使得卢旺达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裂痕,种族之间的敌对情绪逐渐加剧。比利时通过控制图西族,成功实现了对卢旺达的殖民统治。 二战后,随着传统殖民体系的崩溃,比利时撤出了卢旺达,但在离开之前,他们设立了所谓的民主制度。这一变革让胡图族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而图西族则感到极大的威胁。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矛盾在比利时的“民主改革”中进一步激化。 接着,随着局势恶化,1994年,卢旺达总统被炸死,引发了著名的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爆发了血腥冲突。大约有80万到100万人惨遭屠杀,整个国家的经济被摧毁,仇恨成为社会的主流。看似这个国家已经无可救药,但事态真的是如此绝望吗? 卡加梅的登场 卡加梅是卢旺达的民族图西族,出生于1957年,家世显赫,属于上流阶层。然而,在1959年卢旺达君主制被推翻后,他的家庭被迫流亡到乌干达。在乌干达,卡加梅不仅努力学习,还参加了乌干达的全国抵抗军,逐渐成长为军事领袖。 1988年,卡加梅成为乌干达军事安全部门的领导人,手握实权。但他始终心系故乡卢旺达,1990年,他回到卢旺达,成为爱国阵线的军事领导人,积极参与抵抗和政治斗争。1994年总统遇害后,卢旺达陷入了内战与屠杀,卡加梅带领爱国阵线的战士,联合联合国等国际力量,最终在1994年7月停止了血腥屠杀,避免了国家的彻底崩溃。 此后,卡加梅成为卢旺达的副总统兼国防部长,虽然在那个时期,他的工作主要是稳定局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积累了政治威望。2000年,由于前总统无法有效掌控局势,卡加梅成为临时总统。此时,卢旺达陷入了极度困境,卡加梅如何带领这个国家走出深渊,成为了关键。 学习中国 1995年,卡加梅开始重新审视国家的未来,他决定向中国学习。经过多年的曲折历史,他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并不可靠,只有依靠像中国这样真正强大的国家才能为卢旺达提供支持。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卡加梅非常赞赏中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毛泽东选集》给了他巨大的启发。 卡加梅的改革措施首先是面对历史。他没有选择抹去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而是将这一历史事件定为全国纪念日。他痛心地分析了大屠杀的根源——不平等和殖民者的分化策略,强调要放下仇恨,团结民族,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在政治上,他提倡宽容、平等与理解,反对民族分裂,倡导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超越狭隘的族群身份。在经济上,他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引入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发展农业,并着力提升工业基础,改变卢旺达贫困的现状。 在文化和教育上,卡加梅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摒弃仇恨,激发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经过卡加梅多年的努力,卢旺达逐渐摆脱了内乱的阴影,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到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卢旺达的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识字率超过了73%。这些数据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突出,但在非洲,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卢旺达的成功不仅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在绝望中依然能够找到复兴的希望。希望卢旺达能够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带动其他依然处于动乱中的国家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