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都督诸州军事制度是西晋朝实施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中央政府控制地方以及地方军事力量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制度也对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武帝是西晋王朝的创立者,建立了这个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对都督人选的安排有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他的治国思路。司马氏皇族在晋武帝的统治集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司马氏出任都督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司马氏在晋武帝时期出任都督的几个特点
(一)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人数比例逐渐增大
在整个晋武帝的统治时期,共有42人担任都督,其中15位来自司马氏皇族,27位来自异姓大臣。除去两位东吴降臣担任南方交、广地区都督,宗室与异姓大臣担任都督的比例分别为37.5%和62.5%。看似异姓大臣出任都督的人数占据优势,但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优势并不代表全部情况。
在晋武帝即位的泰始元年,西晋全国共设立了11个都督区,担任都督的11人中,有7位来自异姓大臣,4位来自宗室,宗室成员的比例不到四成,并未超过半数。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都督区的数量保持稳定,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比例始终没有超过四成,且人数也未超过4人。直到咸宁三年,首次有5位宗室成员担任都督,但考虑到当年西晋全国共有12个都督区,宗室担任的比例依然没有过半。
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比例第一次超过50%出现在太康元年。尽管那一年依然只有五位宗室成员担任都督,但他们实际控制了六个都督区(如司马伷一人同时担任青、徐两个都督区的都督)。从此以后,在整个太康年间,虽然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人数有过波动,但他们所占比例始终超过了50%。到了晋武帝统治末期,太康九年司马彤监豫州,太康十年司马玮都督荆州、司马允都督扬州,宗室成员担任都督的比例达到了87.5%,几乎全国的都督区都在司马氏皇族的控制之下。从整体趋势来看,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人数比例从泰始年间的不到四成,到咸宁末年和太康初年的超过五成,再到太康末年的接近九成,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二)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等级在提高
都督职务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晋书·职官志》记载:“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根据这段记载,晋代的都督被分为“都督”、“监”和“督”三个等次。不同等级的都督拥有不同的权限,反映出皇帝对其信任的程度。
在泰始年间,宗室成员被派往各地担任都督区职务的人员中,既有“都督”,也有“监”与“督”的职务。如司马伷监兖州,司马辅监青州,司马彤、司马珪、司马权担任邺城的督职。而在咸宁年间,情况差不多,司马辅监并州,司马泰、司马伦担任邺城的督职。但在太康年间,只有司马彤仍以“监”的身份担任职务,而其他如司马攸、司马晃、司马泰等人则都是以“都督”的身份任职。即使是年轻且没有多少政治资历的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等人,也开始担任各州的都督。这表明,司马氏皇族担任都督的等级逐渐提高,职位的权威和影响力也随之增强。
(三)重要地区的都督多由司马氏皇族担任
西晋的都督区设置基本延续了曹魏时期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形成了一些固定且相对重要的都督区,如豫州都督区、邺城都督区、雍凉关中都督区、青徐都督区等。这些都督区通常位于西晋的核心地区,掌控这些地区的都督往往是晋武帝的亲近亲戚或最为信任的人。从这些地区的都督人选,能看出晋武帝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
例如,泰始元年至泰始六年担任雍凉都督的司马亮,既是晋武帝的叔叔,又是其托孤重臣;担任徐州都督的司马伷、邺城都督的司马伦以及豫州都督的司马骏,都是晋武帝的亲叔。在泰始年间,都督青徐的卫瓘则是晋武帝的亲家。即便是这些重要的都督区,其人选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青、徐二州在太康元年之前曾由异姓大臣如鲁芝、卫瓘和胡威担任,但从太康元年起,司马伷一人便兼任了青徐二州的都督。豫州在太康元年司马亮离开后曾空缺,直到司马彤接任。总体来看,雍凉、青徐等核心地区的都督多由司马氏皇族担任。
二、晋武帝重用司马氏皇族为都督的原因
以上所提到的几个特点都与时间的推移密切相关,尤其与太康元年有着深刻的联系。太康元年是晋武帝平吴统一全国的一年,这一历史事件与这些特点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晋武帝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离不开大批士族大臣的支持。这些士族大臣大多是跟随晋武帝祖辈的政治元勋,他们的支持为晋武帝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然而,晋武帝登基时威望尚未确立,政治局面较为复杂,西北及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时而侵扰边境,东南则有吴国的强大威胁,种种外部挑战使得晋武帝必须依赖这些老臣。此时,经验丰富的元勋大臣与尚未立下赫赫战功的年轻皇帝共同执政,政治形势复杂且微妙。然而,随着晋武帝通过平吴战争打下了巨大的功业,声望和威望大增,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家统一,西北边境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复兴,使得西晋王朝进入了盛世状态。晋武帝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国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战略逐渐向他亲信的司马氏皇族倾斜,这为后来的都督制度变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