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百零六):安得猛将兮守四方。
在北洋政府十六年的夏天,曾经一度威风凛凛的“五省联帅”孙传芳试图渡江反攻,然而他在这次行动中损失了五万多兵力,导致一代“东南王”自此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再也没有能力发起什么大的波动。与此同时,北方的北洋军阀也面临困境。1925年9月27日,晋军和奉军在京绥线一带各自驻守阵地。张作霖派遣于珍前往丰镇视察奉军,但在途中,晋军守将商震误认为奉军是要向晋北进军,于是拆除了前线的铁路并埋伏伏击,于珍被擒。奉军迅速派兵增援,这场局势本已剑拔弩张的对峙突然爆发了激烈冲突。大同以西的奉军眼看主帅被捕,原本处于不利的局面中,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了晋军的缴械。面对张作霖的询问,阎锡山通过电报回复称,这只是局部误会,双方恢复关系已无可能,阎早已悄然任命商震和徐永昌分别担任晋军两路总指挥,准备进攻奉军。
不久后,晋军跨越黄河,连续攻占了新乐、定州和张家口等六座城市。张作霖气愤不已,在给阎锡山的电报中列举了去年奉军如何攻占南口,援助晋军解救大同被围困之事,而晋军却以德报怨。张作霖决定亲自督战,与晋军决一死战。晋军之所以在初期连胜几场,并非战斗力远超奉军,而是奉军在初期缺乏战力的集中,导致失去了几座城池。然而,奉军迅速调整了战线,意在保留更多实力。10月7日,奉军发动了反攻,接连收复了石家庄、张家口等战略要地,战线被恢复到开战前的阵地。虽然奉军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涿州一座孤城成为了最为坚固的难关。
驻守涿州的晋军确实是一支强悍的力量。奉军投入了40多门大炮进行轰击,炮火连天,城内火光四起,然而晋军却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晋军利用手榴弹、机关枪等武器沉着应对,屡屡将奉军的冲锋部队击退。由于涿州控制着京汉铁路的命脉,且周边地区是重要的粮仓,奉军视这座城池为眼中钉。为了打破这座孤城,奉军发动了三次总攻,耗费了三万多兵力,但每一次都未能突破防线。10月27日,张作霖下令第四次总攻,并要求在三天内攻下涿州。奉军集结了包括飞机、铁甲车、步兵、炮兵等在内的庞大兵力,进行猛攻,但守城的晋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依然坚守住了城池。
涿州的坚固和晋军的顽强,让张作霖愤怒至极。奉军不断挖掘地道,试图通过地下进攻来突破防线,但晋军依然死守不退。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后,涿州依然巍然不动,张作霖几乎决定亲自上阵。随后,奉军最终在两周后的11月开始挖掘东南城墙,并通过地道成功打开缺口,步兵冲锋进入。尽管如此,晋军仍然有效地组织反击,使得奉军损失惨重,至12月22日,晋军终于耗尽了弹药,阎锡山决定与奉军谈判停战,最终决定晋军“降汉不降曹”。次年1月12日,晋军的7000余人被北洋政府接管,晋军守将傅宜生先后与奉军主将万福麟和张作霖见面,张作霖亲自设宴招待,并对傅宜生表示钦佩。傅宜生也因此成为北洋军阀时期四大守城战役中的传奇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