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三国时期举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帜,这让他获得了越来越多支持者的拥护。刘备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诚心邀请他出山,可见诸葛亮的才华和地位非凡。 然而,刘备称帝后,却接连遭遇了不幸的打击。首先,忠诚的大将关羽被东吴所杀,接着失去了重要的领土荆州,最后又遭遇了张飞的死,所有这一切让刘备深感悲痛。愤怒之下,为了替自己的兄弟们复仇,刘备亲自出征,带领大军征伐东吴,行军七百余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备的蜀军在战场上屡屡败退,最终只能退守到白帝城。第二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时,刘备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接任丞相职务,肩负起了国家的重任。然而,《三国志》中有一段刘备临终时的话,引发了后人许多的思考。
《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含泪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四个字让后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其中最让人困惑的就是“君可自取”这一句话,意指如果刘禅不具备足够的能力,那么就让他自行选择接班人。这样的说法显得十分严厉且具有威胁性。毕竟,历代帝王更换时都存在着巨大的权力斗争,可能会引发兵变,刘备的这句话无疑为后人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有学者认为,刘备的“君可自取”并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刘禅,而是为了防止一个潜在的威胁人物,这个人便是李严。李严在刘备去世前不久,刚被封为尚书令。这个职位在各朝代都是极具权力的,甚至可以与丞相相提并论。李严的权力使得他在蜀汉政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历史学家田余庆曾指出,不仅蜀汉,三国时期的其他政权也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而非外部敌人。刘备的“君可自取”实质上是在警示诸葛亮注意蜀汉内部可能的权力斗争。这句话表达了刘备深深的忧虑,并提醒诸葛亮关注可能来自自己内部的威胁。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也曾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意思是即使是智者,也无法避免权力斗争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另外,这句话的含义还可以解读为,刘备赋予了诸葛亮很大的权力,包括废立皇帝的决定权。这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李严的制衡,确保李严在蜀汉政局中无法肆意妄为。刘备深知,若没有极端的必要,诸葛亮是不会轻易做出“君可自取”的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