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战乱四起。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魏、孙吴、刘蜀各据一方,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广为人知,尤其被誉为“卧龙”,为蜀汉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尽管诸葛亮心思缜密,处理事务得当,他却始终不信任魏延,甚至在他去世后依然安排了除掉魏延的计划。那么,诸葛亮为何对魏延怀有如此深的戒心呢?
首先,诸葛亮对人待事极为讲究,他深知用人之道,总是尽量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来安排合适的职务。他不仅为蜀汉后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军政人才,而且常常劝告后继者要多与贤臣为伍,远离小人。然而,魏延却始终没能获得诸葛亮的完全信任。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收服魏延时,诸葛亮曾建议刘备直接斩杀魏延。当时魏延曾是起义的功臣,若没有他的内应支持,刘备可能难以那么顺利地击败敌军。尽管如此,诸葛亮依然认为魏延是个小人,认为“食其禄而杀其主,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不义。”他认为魏延背后有反骨,可能日后会变节,因此早早决定将其除掉,以防后患。
其次,可能是因为蜀汉的后主刘禅性格懦弱,缺乏领导才能。若魏延继续活跃在政坛,可能会威胁到蜀汉政权的稳定。在三国后期,许多初期名将都已经死去或受伤,蜀汉早已缺乏能够统领全军的强力将领。在这种背景下,魏延已经在蜀汉内外积累了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虽然在丞相诸葛亮的掌控下,魏延勉强还能被制衡,但如果丞相一旦去世,兵权交给魏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加速蜀汉的灭亡。
第三,魏延与杨仪等人关系紧张,彼此矛盾已深。魏延自视过高,居功自傲。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二人互相向朝廷告发对方有谋反之心。在蒋琬接任丞相职务后,他也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心,因此站在了杨仪一方,最终导致魏延被斩杀。丞相在世时,魏延和杨仪虽然矛盾重重,但诸葛亮能有效调解,维持两人之间的平衡。但一旦丞相去世,二人之间的矛盾便再也无法遏制,最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诸葛亮显然更信任杨仪,认为他忠心耿耿且有政治才能,因此魏延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总结来说,魏延之所以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完全信任,除了魏延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外,还有诸葛亮对整个局势的深刻判断和对蜀汉未来的忧虑。魏延的死,既是出于诸葛亮对其能力和忠诚的怀疑,也是为了防止他在未来成为蜀汉政权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