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是楚国的王子,曾被秦王政任命为丞相,后来被调到郢城。在项燕成为荆王后,昌平君被立为楚王,但历史上并未记载昌平君的名字。 有些人认为昌平君的名字是芈启,但这其实并不准确。史书上并没有提到昌平君具体叫什么名字,芈启只是后人推测的名字而已。 比如电视剧《大秦赋》将昌平君称为芈启,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历史依据。就像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妻子)被称为孙尚香一样,史书中并没有提到她的名字,而“孙尚香”只是民间的传说。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昌平君首次出现在公元前238年,当时他被秦王政派遣平定嫪毐的叛乱。那时,昌平君已经成为秦国的相国。这一年是秦始皇的九年。第二年,秦国相国吕不韦被罢职,这意味着在秦始皇九年的时候,秦国实际上有两个相国,分别是昌平君和吕不韦。
根据秦国的传统,秦国同一时间有两个丞相,但并没有出现过两个相国(相邦)并存的情况。根据史书的记载,正确的断句应该是“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如果这样理解,说明昌平君并不是秦国的相国,秦王政九年的相国依然是吕不韦,直到十年才被免职。 根据秦国出土的兵器铭文,丞相启的名字出现在公元前230年的记录中,很多人认为丞相启就是昌平君,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史实依据。事实上,史料证明昌平君并非丞相启。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征伐楚国,最终俘虏了楚王负刍,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反抗秦国。然而,根据2002年发掘的里耶秦简,丞相启的名字出现在公元前225年,这与史书记载不符,表明丞相启不可能是昌平君。 史书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昌平君曾担任过秦国的相国或丞相。根据出土的兵器铭文,秦国曾任过相邦的人包括吕不韦、樛斿、张仪等。吕不韦是秦国最后一任相邦,之后秦国不再设相邦,而丞相一般分为左右丞相,例如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 所以,昌平君既没有担任过相邦,也没有担任过丞相。那么,为什么他会反抗秦国呢? 首先,昌平君是楚国的王子。楚王负刍被俘后,楚国处于无人领导的状态,项燕为了稳住人心,便推举昌平君为王。尽管昌平君是楚国的王子,拥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对故乡楚国的眷恋,尤其是在秦国不断征服其他六国的情况下,楚国已经岌岌可危。 其次,昌平君也感到受到了秦国的侮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30年,秦国派昌平君前往陈郢,楚国的旧都。虽然史书没有明确提到他去陈郢的具体任务,但可以推测他是为了安抚楚国百姓。昌平君是楚国王族的一员,却被派来安抚楚国人民,这本身就充满讽刺。昌平君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效忠秦国,而是希望保持楚国的独立。 最终,在项燕的鼓动下,昌平君决定反抗秦国,成为末代楚王,并选择为国捐躯。他明知道投靠项燕可能会丧命,但仍然坚定地做出了这一决定。这表明,昌平君并不愿意看着自己的故乡被灭绝。 尽管昌平君在历史中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作为末代楚王,仍然拥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大秦赋》中的一些描述,比如说昌平君的女儿是秦王政的王后,或者扶苏是昌平君的外孙,这些也没有史料证明,可能也随着昌平君的死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