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期,江南的三大反元义军力量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展开激烈对决,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在战斗中阵亡。此战之后,李善长、徐达等文官武将纷纷推举朱元璋为吴王,标志着他开始在江南建立自己的政权。
朱元璋接着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成功北伐并灭亡元朝,最终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帝国,年号洪武。然而,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常理,朱元璋之前被封为吴王,那么他建立的政权本应称为吴国,统一天下后应该是吴朝。但为什么朱元璋偏偏将国号定为“大明”呢? 在古代的传统中,通常一个人被封为哪个王,就会以此作为建立朝廷时的国号。刘邦是汉王,所以建立的是汉朝;王莽被封为新都侯,于是他创建了新朝;曹操和曹丕都是魏王,因此曹丕建立了魏朝;司马昭和司马炎都是晋王,所以他们建立的是晋朝;杨坚曾为隋国公,所以建立了隋朝;李渊作为唐国公,便创建了唐朝。即使是在五胡乱华的乱世中,这套规定也基本被遵循。那些权臣篡位之前都会先被封为相国、爵位高至公爵,再封王,接受九锡,最终通过禅让完成朝代更替。即便是来自寒门的南陈建立者陈霸先,他也遵循了这一程序,首先被封为陈公,接着被封为陈王,最后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禅让,建立了陈朝。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流程逐渐出现了问题。后梁的建立者朱温,虽然是唐朝封的梁王,但依然按照传统的禅让流程建立了政权;后唐的建立者李克用父子因为是唐朝皇帝赐姓李的宗室成员,因此可以勉强以唐为国号;但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并未遵循这一传统,他原本并不是王者,而是借着后晋灭亡后获得了帝位,于是只能自称是汉朝的后裔,以“汉”作为国号。接着,郭威干脆没有任何禅让手续,直接自封为周朝后裔,国号便为“周”;当时的局势已经变得相当混乱,赵匡胤继位后,又没有任何传统手续,便以“宋”为国号,因为他是归德军节度使,驻扎在春秋时期的宋国领土。 接着,女真人崛起,他们迅速摧毁辽朝并灭北宋,占领了中原,建立了金国。金国国号来源于一个吉祥的寓意,因为他们认为金可以克制铁,象征着力量的胜利。后来,满洲人崛起,皇太极将金国改名为满洲,目的也是希望利用水克朱明的寓意。随着蒙古的崛起,他们灭金后,也没有用蒙古或东胡等名字来建立国号,而是通过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来选择了“元”作为国号。 回到朱元璋面前,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使用“吴王”的身份建立吴朝,二是挑选一个吉祥的字作为新的国号。虽然吴王这一身份可以沿用,但朱元璋并不愿意依赖曾经封他的韩林儿,他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立场,特别是对红巾军的刘福通和韩林儿并不看好,甚至将他们视为贼寇。既然元朝的国号源自易经的“大哉乾元”,那么朱元璋就选取了“明”这一字,因为易经中还有一句话:“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不仅象征着他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权的正当性,还表达了他恢复汉人汉唐辉煌的愿景。 至于“明”是否和摩尼教中的“明王”有所联系,或者是否用“大明”来压制韩林儿的“小明王”,或许只有朱元璋自己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