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皇子继位为君主后,通常会将未曾担任过帝王的父亲或祖父等先辈追认为帝王,这是比较习惯的做法。不过,对于皇帝的兄弟来说,显然不适合追封为皇帝,因为这会影响到皇位的传承,比如孙权称帝后,仅仅追封为孙策为长沙桓王。但是,唐朝时期,四位皇子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你都知道吗?
一、孝敬皇帝李弘
李弘(652年—675年5月25日),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唐朝首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显庆元年(656年),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根据史料的记载,李弘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比如关中旱荒,军队粮食供应不足,他见士兵的粮食只有榆皮、蓬食,便命人悄然供给米。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与唐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年仅二十四岁,唐高宗对此非常伤心,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恭陵。
二、让皇帝李宪
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字成器,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宪是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唐朝让皇帝。公元684年,六岁的李宪被册封为太子,后被武则天册封为皇孙。武周时期,李宪失去了太子的宝座。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迁员外宗正卿。710年,李宪被加封为宋王。同年,唐睿宗登基,任命李宪为左卫大将军。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宪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是,李宪拒绝成为皇太子,让位于平王李隆基。因为这一缘故,李宪受到李隆基的尊敬和爱戴。公元710年11月,李宪晋升为尚书左仆射,不久升任司徒,之前所担任的太师、都督等职位全都依旧兼任。
到了公元740年,李宪卧病在床。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李宪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敬重。到了公元742年,李宪去世,享年63岁,葬于唐惠陵。
三、奉天皇帝李琮
李琮(?~752年),初名嗣直,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县)人。李琮是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长子,母为刘华妃。唐睿宗景云元年,李琮以皇孙身份,封为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唐玄宗即位后,李琮加封郯王,狩猎伤及面部。
《明皇杂录》《两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唐玄宗曾对李林甫提及,李琮曾在苑中打猎时面部为豽所伤,这很可能是他虽为长子,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
天宝十一载五月,李琮去世,被唐朝追赠靖德太子。唐肃宗践祚,将这位兄长追封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葬于齐陵。换而言之,如果李琮没有伤及面部,唐肃宗或许就无法继承皇位了。所以他即位后,将李琮追封为皇帝,这也是在效仿父亲唐玄宗。
四、承天皇帝李倓
李倓(tán)(?~757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李倓是唐朝宗室,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宫人张氏。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倓英毅才略,善于骑射。初以皇孙,封为建宁郡王,授太常卿。安史之乱后,李倓跟随唐玄宗进入蜀地。
值得注意的是,李倓支持太子李亨(父亲)分道扬镳,即位于灵武。并且,李倓为人正直,得罪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纠缠于权力斗争。唐至德二年(757年),李倓受诬赐死,这样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将李倓追赠为齐王。唐大历三年(768年),李倓被追谥为承天皇帝,改葬于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