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名将吕蒙,年轻时依靠姐夫邓当,跟随孙策做将领,以勇气和胆略闻名。孙权掌权后,吕蒙逐渐得到了重用,他也是东吴最早提出攻灭关羽的人之一。吕蒙努力学习,改变了年轻时的粗鲁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将领努力弥补不足、笃志学习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也成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成语的来源。
然而,有一个问题让人感到困惑:吕蒙和陆逊,两个几乎同样知名的东吴将领,为什么吕蒙,虽然打败了关羽,却比干掉刘备的陆逊更令人反感,甚至讨厌呢?这一点,可以通过动物界的比喻来理解。陆逊就像是一匹狼,正面迎战强大的猛虎,而吕蒙则像是偷袭雄狮的鬣狗,而且是在两只雄狮争夺领地时,悄悄去“掏人家肛”的鬣狗,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气又很可恨?
有些人说,兵者诡道,吕蒙的偷袭关羽在军事上是非常常见的手段。的确,兵不厌诈是常理,但这种计谋应该针对敌人,而不是背叛盟友。在任何历史时期,背叛盟友的行为都属于不道德、不值得尊敬的行为。刘备和孙权当时是抗曹的盟友,吕蒙的偷袭不仅背叛了刘备,也削弱了孙吴的实力。
吕蒙的行为,可以拿近现代的“国共合作”时的“蒋中正发动四一二事变”来类比,或者说就像“皖南事变”,自己人内斗、背后伤害,这样的事让人怎么能不生气?那时,关羽刚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按照形势发展,他可能会灭掉魏国,甚至重创曹魏。结果吕蒙趁机背刺,葬送了统一的机会。如果吕蒙想争天下,最好像项羽和刘邦那样先比拼谁先打倒秦朝,再撕破脸打起来,而不是趁着曹魏还未完全受创时,背叛盟友,这显得短视和急功近利。
历史上,偷袭和背信弃义是常见的,但关羽那时正在西线重创曹魏,如果吕蒙等关羽把曹魏搞得元气大伤后,再出手攻打魏国,不就轻松多了?此时吕蒙的背叛几乎摧毁了东吴和蜀汉的合作,使两家彻底失去了争天下的机会。吕蒙的这种行为,不仅损人不利己,反而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愚蠢可恶。
更让人愤怒的是,东吴拿下了荆州之后,居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如果吕蒙占了荆州后,东吴能展开北伐或者西征,大家还可能称他为英雄。但现实是,吕蒙占了荆州,却连襄樊都没能守住,战略上失去了盟友,战术上也没能取胜,结果自然也不好。吕蒙为了荆州的小利益,破坏了吴蜀联盟,这种行为被称为“江东鼠辈”也并不冤枉。
曹操被称为“奸雄”,他也的确做出了很多成绩,他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的行为可能让人不齿,但至少有成就。相比之下,吕蒙虽然背刺了蜀汉,但并没有任何大的战略意义。吕蒙的做法堪称失败的典范,他没有真正为东吴争取到有利的局面,反而让蜀吴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这种做法让他被视为小人。
而陆逊为何没有被人恨呢?他在襄樊之战中,正面与蜀汉大军硬碰硬,战果辉煌;在夷陵之战中,他带兵顶住蜀国精锐的进攻;在石亭之战中,他正面打败了曹军。所以,陆逊的能力得到了认可,没人会讨厌他。
然而吕蒙做的却是偷偷摸摸的事。他假装商人,白衣渡江,暗中背叛盟友,在没有血战的情况下就占了荆州。这种行为实在太卑鄙了。吕蒙死得早,或许这也是冥冥中的天意。
吕蒙背叛关羽,不仅是军事上的背刺,也给当时的商业生态带来了影响。吕蒙之前,战争和商业是分开的,战时不允许敌国商队来往;而吕蒙之后,战争直接干扰了商业往来。如果曹操在位,或许他会趁孙刘两家火拼的时候,直接全盘收拾东吴和蜀汉。
历史上,能够让敌人举国征伐的,恐怕也只有吕蒙了。表面上东吴拿下了荆州,但实际上却引来了刘备和曹丕的亲自征讨。如果孙权当时运气不好,东吴早就凉凉了。吕蒙的操作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瑜在世时,他可以将刘备牢牢绑在自己这边,鲁肃在世时,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直到吕蒙因背叛关羽,这才彻底改变了局势。历史上对于周瑜的评价是“人中美玉,国家栋梁”,对于陆逊是“力挽狂澜,忠心报国”,但对于吕蒙的评价却是“吴下阿蒙,小人得志,酿成大祸”。
刘备这边的战略布局,在关羽被东吴背叛之前,几乎已经成功。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已经基本完成。但东吴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了刘备,使得蜀汉和东吴失去了与魏国抗衡的机会。东吴虽然得了荆州,但根本没能发挥出更大的战略价值。这样的做法,怎能不让人不齿?
有些人说战争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吕蒙的偷袭确实在战术上得分,但在战略上却是零分。他将上兵伐谋用在了当时的盟友关羽身上,而不是魏国的曹操。相比之下,刘备打败刘璋占领益州,虽然是他一生中的污点,但至少是正当的军事行动,并且占领益州后,他善待了刘璋的家族。而吕蒙占了荆州,却没有完全占领,且不知如何使用,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