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隋朝以后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最著名的就是隋炀帝开创的科举制。这个制度为后来的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两类:文官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举;另一类是武官考试,叫做武举。这两者都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文举是我们最熟悉的科目,因为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书籍中,科举的描写大多围绕着寒窗苦读的文举。而提到武举却少有人知,很多人误以为科举就是围绕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的各类考试。
那为什么在后来的王朝中,文举成为了主流,而武举逐渐走向衰落呢?
科举制的开创
我国历代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最早由隋炀帝杨广创立。他通过进士科,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这个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科举制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公正、最具公平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完善是在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下,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曾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选拔,认为官员的选拔应以德行和学识为标准。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他大力扩建学校,改善国子监的教育设施,使得科举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在武则天称帝后,科举制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完善和发展。在她的治理下,武举作为与文举同级的考试制度正式设立。
武举制度的诞生
武举制度正式确立是在武周时期,主要是为了平衡国家文臣和武将的比例。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州县在教授文课的同时,也要教授武术和格斗技巧。于是,武举考试由兵部主办,开始了。
武举和文举一样,都有各自专门的流程和科目。如果通过武举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就能获得与文官相对应的武职。
文举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四书》、五经义、《时政策论》等。武举考试的内容则侧重于各种武技,唐朝特别注重马上功夫,因此马射、马枪等是必考项目,此外还有步射、平射、负重和摔跤等。
但在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还比较新,流程和科目并不成熟。因为在盛唐时期,国家大多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文臣,而不是专门的武将。武举的初衷主要是培养勇猛的士兵,而非谋略过人的将领。因此,武举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相对较低。
武举的影响
尽管如此,武举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欢迎。许多身体强壮但文化较差的人,除了务农外,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增多。比如,郭子仪这个在唐朝历史上救国有功的名将,就是通过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武举进入仕途的。
武举的创立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经过后世不断的改进,它逐渐趋于成熟。
武举的衰退
武举与文举同为科举体系中的一部分。文举中有状元,而武举中也应该有“武状元”。但直到宋朝,武状元这个头衔才正式设立。
宋朝时期,文举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当时的国策是重文抑武。文化氛围浓厚,人们都梦想成为像苏轼那样的文学大家。因此,武举并未得到过多的重视。
然而,到了宋神宗时期,由于国家军事力量薄弱,屡次在与外敌的战争中失利,宋神宗决定重振武举,开始培养军事将才。此时的武举不仅仅考察体力,还包括对兵法的理解和军事谋略的掌握,旨在培养能指挥战争的军事人才。
元朝时期,武举彻底废止了,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不需要汉族人具备强悍的武力。相反,他们更重视文官的治理能力。所以在元朝,文举依然昌盛,而武举几乎消失。
在明清时期,武举改名为武科。直到成化十四年,在太监王直的建议下,武科设立了乡试和会试。然而,由于明朝的开国建立在武力征战的基础上,很多将军的武职是世袭的,通过武举获得的官职很少。相比之下,文举的八股文结构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举进入官场,武举的地位因此下滑。
到了清朝,文举和武举的距离才被拉近。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汉族文化,因此他们大力推动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对武举给予了更多关注。由于清朝本身就是一个以武治国的政权,武举考试也逐渐恢复了它的地位。清朝的武状元会受到皇帝亲自接见,还会举行“会试宴”来庆祝,武举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但尽管武举的地位在清朝有所提高,它仍然无法与文举相提并论。因为武举主要是为了在战争时期培养将领,而在和平时期,国家更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的文臣,而非专门的战将。
总结
总的来说,文举的兴盛和武举的衰退,是历代朝代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的结果。文举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流方式,而武举则往往是应急时的措施。在文治的时代,文臣显得更为重要,而在需要防卫的时刻,武举则曾一度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