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卢象升披孝服上战场,挽救明朝于危亡,为何死后崇祯毫不在意?
迪丽瓦拉
2025-10-30 12:33:01
0

崇祯十一年(1638年),对于大明来说,局势极其动荡不安。国内,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在外,满洲的皇太极率领着强大的清军伺机而动,威胁着大明的国土。这一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联合蒙古军分两路,通过西线的墙子岭和中线的青山口突破长城,向南进攻。

连年不断的战火和内部的动乱,已经让大明的国力急剧下滑。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明军毫无反抗之力,形势异常严峻。就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卢象升却遭遇了一个晴天霹雳——父亲去世。根据当时的礼法,官员需因父丧守孝三年,这叫做“丁忧”。

然而,崇祯帝五次驳回卢象升请假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赋予他总督军事的重任,并再度赐给他尚方宝剑,希望他能够肩负起抗敌保国的重任。卢象升此时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作为儿子,他应当回去守孝;但另一方面,国家危难,作为一名大臣,他也不能离开。

最终,卢象升忍痛放下家庭责任,决定为国家出力。尽管身着丧服,他依然毅然前往京城报到。当他见到崇祯帝时,神情悲切却充满决心。他清楚自己肩负着挽救国家的重任,无论前方多么艰难险阻,他都不会后悔。

正当卢象升作出决定,准备与清军展开生死较量时,朝堂内却爆发了激烈的“战与和”辩论。这场争论,最终成为卢象升悲剧命运的开端。

崇祯帝此时的内心非常复杂。他深知大明的国力已经濒临崩溃,面对外部清军的威胁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国家已经承受不起双线作战的压力。然而,他又担心一旦选择和谈,会遭到朝臣的指责,甚至被认为是卖国。心中矛盾重重的崇祯帝,在“用兵”和“和谈”之间摇摆不定。

杨嗣昌,作为和谈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先与清朝和谈,集中力量平定国内的叛乱,再图反击清军。他认为,明朝国力不足,若继续两线作战,只会两败俱伤。虽然和谈可能令人屈辱,但却能争取时间与喘息的机会。杨嗣昌多次向崇祯帝进言,力求说服皇帝采纳和谈之策。

然而,卢象升坚决反对和谈。他认为与清朝谈判会丧失大明的尊严,危害国家的威信。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他誓言要与清军血战到底。卢象升在朝堂上与杨嗣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直言:“和谈能保一时之安,但不能保国家的未来。”两人的分歧愈发激烈,矛盾逐渐不可调和。

在这场“战与和”的辩论中,崇祯帝始终未能表明明确的立场。他既未全力支持杨嗣昌的和谈主张,也未完全站在卢象升的主战派一方。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的态度,朝堂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而卢象升也逐渐陷入孤立。

在这一过程中,卢象升的军事行动频频遭到杨嗣昌等人的阻碍。尽管他是总指挥,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却十分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部队渐渐被削弱,兵力已降至两万不到。最为关键的时刻,大同总兵王朴临阵脱逃,带走了大量兵员,卢象升手下只剩下两员猛将——杨国柱和虎大威,兵力锐减至不足一万。

更糟糕的是,卢象升的粮草供应中断,杨嗣昌暗中指使地方官员拒绝为卢象升的军队提供物资。卢象升四处求援,粮草依旧难以到位,士兵们只得以野菜和树皮为食,甚至有些人在行军中因饥饿而死。军队士气大幅下降,战斗力也随之减弱。

尽管如此,卢象升并未退缩。在绝境中,他依然带领着士兵与清军展开了顽强的对抗。1638年12月,卢象升带领部队在巨鹿贾庄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尽管清军兵力更强,装备更精良,但卢象升依然亲自率领先锋,冲锋陷阵,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

战斗从黎明打到黄昏,卢象升的军队始终没有退缩。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且卢象升的部队缺乏充足的粮草和支持,渐渐陷入了困境。危急时刻,卢象升派人向五十里外的高起潜求援,但高起潜并未出兵,任由卢象升孤军奋战。最终,卢象升的部队被清军包围。

在战斗的最后时刻,卢象升身负多处重伤,血染战袍。他依然不肯撤退,带领残存的亲卫,与清军展开最后的决斗。最终,卢象升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九岁。卢象升的亲兵杨陆凯在保护遗体时,也为他挡下了无数箭矢,英勇殉职。

卢象升的死讯传来,整个军队为之悲痛,民众亦为失去这位忠臣将领感到无比痛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崇祯帝对此未表现出应有的悼念。卢象升的遗体竟然在宫中停放了八十余日,直到最后才被勉强安葬。

卢象升家属申请抚恤时,屡次遭遇杨嗣昌等人的阻挠,生活陷入困境。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崇祯帝对卢象升的冷漠,源于他性格中的多疑与固执。崇祯帝在位期间,总是更换将领与官员,缺乏对臣子的信任。卢象升的坚决主战立场,使得崇祯帝误解了他的忠诚,认为他不理解自己的苦衷。

此外,卢象升与杨嗣昌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权力斗争。杨嗣昌作为主和派的领袖,极力压制主战派的力量。卢象升作为主战派的骨干,自然成为了杨嗣昌的眼中钉。最终,卢象升的死因并非单纯的战败,而是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所致。

卢象升的死,对于明朝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更是明朝晚期稀缺的军事人才。他的牺牲意味着明朝失去了能够组织有效抵抗的核心力量,军队的指挥体系因此遭受重创。

卢象升的死也极大地打击了士气。在他死后,士兵们的信心荡然无存,战斗力急剧下降。卢象升深得士兵们的爱戴,他身先士卒,百战不殆。如今他的死让士兵们感到朝廷的无情,他们的战斗意志因此受挫。

卢象升的牺牲,还极大地动摇了民心。民众原本对明朝充满期待,但他死后的冷漠处理使得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彻底丧失。社会矛盾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明朝的衰败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阶段。

卢象升的死亡成为了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标志,正如后人所言:“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两... 《——【·前言·】——》 一座灵柩,两代人的遗愿,几十年的等待。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去世这么多年,遗体...
平武报恩寺:拥有“六绝”的明代... 坐落于四川绵阳平武县城的报恩寺,是一座仿北京故宫形制修建的明代古建筑群,因其全寺由金丝楠木打造、寺内...
镜观世界丨韩国庆州:一座“露天...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韩国庆州大陵苑一带(无人机照片)。 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是一座千年古城。庆州拥有...
原创 为... 美国独立初期,全国只有13个州。为了扩展国土,美国的先驱们带领士兵四处征战,从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手中...
原创 彭... 在彭德怀晚年的时候,他的处境非常艰难,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妻子提出要和他离婚,而且也不会来看他。彭德怀...
原创 清... 愚蠢。 维护统治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征服,而在于合理的利益划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多尔衮当时采取了其...
原创 继...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出生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前者出生时,光芒照亮整个房间,三天前营地中香气四溢;而赵光义则...
原创 此... 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英雄辈出的时代。提到三国人物,大家通常会想到曹操、刘备、赵云、张飞、孙权等知...
“我的青春是讲述许多人的青春” 展板是有限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能把历史讲得更透彻;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能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到更多...
原创 徐... 剑术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许多史书中也开始有关于剑术家的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位...
原创 皇...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太极的后宫生活充满了神秘与传奇。其中,有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做叶赫那拉氏,是皇太极...
原创 美... 2016年美国悄悄撤军的行动,象征着其在南海展示军力的战略已经彻底结束。到了2025年,美国副总统万...
原创 考... 提起张居正,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作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一生非常勤奋努力,然而他死后却遭到了万历皇帝...
原创 打... 三国时期的名将吕蒙,年轻时依靠姐夫邓当,跟随孙策做将领,以勇气和胆略闻名。孙权掌权后,吕蒙逐渐得到了...
原创 七... 知县为何要忌惮举人呢?因为谁也无法预见,这个举人会不会最终考中进士,甚至有可能成为状元、探花或榜眼。...
原创 五... 金灭北宋之后,金先后在中原扶持成立了伪楚和伪齐两个傀儡朝廷。于是很多人好奇:当年契丹也曾灭亡石氏晋朝...
原创 朱...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人不顾朝廷律法,或者在江湖上为非作歹,或者占据山头为王称霸。这些人往往被称作“绿林...
原创 北... 高澄是东魏时期的权臣,也是北齐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神武帝高欢的嫡长子,母亲是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澄在...
原创 张... 不仅仅是那些顶尖人物都已经去世了。在《三国演义》中,张郃被誉为名将,而第一个称他为名将的人是郭淮。黄...
原创 韩... 说到韩国,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整容行业和人工美人,但其实,韩国在地理上是我们中国的邻国,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