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样是陆军上将,同样是爱国将军,张自忠和张治中有何异同之处?
迪丽瓦拉
2025-10-30 04:01:17
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令人混淆的历史人物。例如李广与李广利、张宗昌与张昌宗、李自成与李秀成、邓世昌与徐世昌、张自忠与张治中、李立三与杨立三等人物。今天,我们就特别聊一聊两位爱国将领:张自忠与张治中。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省临清人,曾任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第五战区右翼军和第33集团军总司令,参与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张自忠也是抗日战争中牺牲军衔最高的中国将领。

张治中(1890年10月——1969年4月),字文白,原名张本尧,安徽省巢湖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他一直尊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国共内战。在解放战争中,他没有与我军交战,解放前他也选择了支持和平的道路。

张自忠出生在孔子的故乡——山东。他的家境富裕,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由于他聪明好学,家族寄予了他厚望,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成就一番事业。然而,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废除,张自忠只能转而接受新式教育,并考入了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也认识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人士。从那时起,他意识到,这才是国家振兴的真正道路,并立志成为一名革命者。

毕业后,张自忠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最终升任为第38师的师长。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随之而来的是全国范围的军阀混战。在这些混乱的战争中,张自忠屡次获得胜利,将自己的部队扩展为第29军。

由于张学良实施了蒋介石提出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了东北。看到国家沦陷,张自忠非常痛心,决定违命亲自率部前往喜峰口阻击日军。然而,尽管他屡次抵抗日军,长城防线失守后,张自忠最终退守到了平津地区。

在与日军的多次交战中,张自忠逐渐看到了双方的差距,也意识到蒋介石清除异己的计划。他开始主张停止无谓的硬碰硬,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虽然这一观点显得有些妥协,但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仍然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

然而,面对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全面抗战的开始,张自忠仍然选择了放弃北平的防守。这一决定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羞耻,民众纷纷批评他为“民族败类”和“汉奸”,甚至有人称他为“第二个张学良”。为了转移矛盾,南京政府将张自忠撤职,调回后方任职,长时间无法抬头。

但张自忠并没有气馁,他请求再次上前线。1938年,他被任命为第33集团军司令,增援徐州战场。在台儿庄战役中,虽然张自忠并没有直接参与主战场的战斗,但他先后收复了蒙阴、苔县等地,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广州和武汉的相继失陷,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开始主动挑起了枣宜会战。张自忠带领第33集团军执行了正面阻击任务。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亲自带领部队渡河作战,面对日军的两面夹击,形势十分危险。张自忠下定决心誓死捍卫国家,他留下遗书,表示“愿与弟兄共勉,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改变。”

尽管张自忠受了重伤,身边仅剩下不到两百人,他仍然坚持指挥作战,直到全体阵亡。在《日本陆军史》记载中,张自忠的英勇行为令日军都表示了敬意,战士们为他肃穆行礼,称他为中国的“军神”。张自忠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部队夺回他的遗体,并以极高的礼节安葬。

1940年5月28日,张自忠的遗体被送到重庆,蒋介石亲自迎接并为他举行追悼仪式,毛泽东等领导人也为他题词。建国后,张自忠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之一。

再来说说张治中。张治中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他在私塾学习,之后开始背井离乡,做过学徒、账房、警察等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治中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潮流。为了学军事,他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立志报效国家。

1916年,张治中毕业后,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成为三民主义的坚定支持者。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张治中成为了第三期生的总队长,在这里与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治中曾私下表示希望加入共产党,但由于考虑到可能引发的不必要争议,他没有直接加入。

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张治中参加了革命军的行列,并长期在武汉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育长。大革命失败后,张治中支持蒋介石,但始终对共产党保持同情,最终未能得到蒋的重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治中被任命为湖南省主席。在长沙会战前,蒋介石命令实施焦土政策,张治中内心非常抵触,但在多次命令下,他只能默许。这一政策造成了大量百姓的伤亡,长沙城也被毁,张治中因此被广泛指责,并辞去了省主席职务。

抗日胜利后,张治中积极推动和平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努力争取国内和平,并参与了《国内和平协定》的签订。然而,蒋介石拒绝承认这一协议,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张治中始终坚信国家的统一与和平,在三大战役结束后,他选择支持和平解决问题,并通过多次努力,最终促使自己留下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尤其在国旗的设计上,张治中坚决反对“五星黄河旗”,主张“红底五星旗”,这一意见最终得到了采纳。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继续为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努力,他也多次通过信件和蒋介石沟通,呼吁放弃对大陆的敌视立场。尽管他在1966年遭遇了政治运动的冲击,最终在周恩来的保护下度过难关。张治中于1969年4月6日因病逝世,在临终时,他表示虽然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没有遗憾。

张治中去世后,周总理亲自为他主持了遗体告别仪式,毛主席也评价他为真正希望和平的朋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嘴巴上说着一堆好话,见了人说人话,见了鬼说鬼话。这种人就像...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他生活在元朝末年的动乱时期,那个时候的社会动荡让他学...
原创 清... 清朝的物产非常丰富,几乎什么都有,乾隆皇帝傲慢地拒绝了英国使者马加尔尼的请求,不愿建立商贸关系。这个...
原创 为... 当谈到中国的崛起时,许多西方国家的反应就像邻居家突然中了彩票——既感到羡慕,又有些焦虑,甚至开始感到...
原创 古...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秦始皇功绩卓著、威名远播,几千年来声名不衰,因此至今仍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他。...
原创 1... 今天咱得聊聊一个特别牛的老人,他叫周寿谊,活了 116 岁,硬生生见证了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迭,这...
原创 张... 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是帮助李显重新登基为帝,恢复李唐江山的重要人物,因此李显为了...
原创 丞... 在谈到汉室的兴衰时,汉高祖刘邦是一位明智的皇帝,他开创了盛世大汉。而在刘邦的治国过程中,有两位重要人...
原创 回...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提到李世民,大家都会想到“贞观之治”这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在李世民的统...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刘备稳坐西川,晋升为汉中王。同年,关羽发动北伐,斩杀庞德,俘获于禁,成功水淹曹军七个营...
原创 上... 唐亮,1910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6岁时,他便加入了革命队伍,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革命...
原创 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令人混淆的历史人物。例如李广与李广利、张宗昌与张昌宗、李自成与李秀...
原创 常... 1391年,广西龙州发生的动乱让朱元璋深感懊恼。他最信任的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在接到消息后不久突然...
原创 为... 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让很多将领的英勇事迹更加广为人知。比如赵云...
原创 杨... 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英勇的英雄和聪明的智者,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故事便是一个充满悲剧与智慧碰撞的典型。曹...
原创 李... 在许多史书中,李世民被描绘得异常出色,几乎把李渊的存在感掩盖了,给人一种大唐的江山仿佛是李世民一手打...
三晋古树名木丨新绛县:古树千载... 山西科技报原标题:古树千载知兴衰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新绛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隐匿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古...
原创 长... 长安的名字非常优美,为什么后来会改成西安呢?这个名字又是由谁来改的呢? 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朝代都...
原创 秦... 前言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
原创 长... 姜维向马遵提出了一个计策:“这个地方后面肯定埋伏了敌军,我愿意带五千人埋伏在要道上。太守先派人回报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