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报原标题:古树千载知兴衰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新绛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隐匿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古树,它们见证了盛唐时期的辉煌荣耀,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明清时期的绛商纵横天下,承载着古城绛州千年的历史记忆。
阳王村的隋唐槐,白台寺的姊妹槐,燕村的古神槐,这些扎根乡土的“绿色国宝”,虽历经岁月沧桑,仍然高大挺拔,生机勃勃,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古槐记录着过往的痕迹,默默陪伴着古绛儿女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隋唐古槐佑民寨
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久称寨里,后改称阳王。这里地势平担,民风淳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载,北魏时大将斛律光曾屯兵柏壁,其兵寨逐扩成村。阳王村现存一棵需三人合围的槐树,是为纪念斛律光屯兵而栽,在此已静静伫立了千年时光。
斛律光(515—572年),山西朔州(今朔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军事将领。他出身将门,擅长骑射,治军严明,非常勇猛,曾多次击败北周、突厥等敌军,官至大将军、丞相,封咸阳王等职。
北齐后主高纬即位后,偏听谗言,又生性多疑,斛律光遭到猜忌被诬谋反而处死,后被部下将其埋葬在绛州署衙(今新绛县城)的后花园,留下了“弯弓射大雕”典故。
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派大将达奚成兴兵齐地平阳(今临汾、运城),北齐斛律光领步骑3万抵抗。达奚成一听是斛律光迎战,即不战而退,齐军乘胜追击,周军大败。
柏壁关(今新绛县柏壁)位于古河东西北部的峨嵋岭上,地处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北有险峻的吕梁山,南又临汾河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汾河流域又是粮棉产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适合驻军防御,是控扼河东通往关中、晋阳等地的交通要道。
570年初,北齐与北周在争夺河东的拉锯战中,曾发生过洛阳之战、宜阳之战等许多重要战役。此时,斛律光为阻止北周从汾河流域东进,威胁北齐腹地安全,就屯兵在柏壁作为军事据点。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在汾北筑华谷、龙门二城(今新绛至河津一带),加强对汾河流域防线的控制,与北周韦孝宽形成对峙的局面。柏壁作为军事防御体系,较好巩固了北齐对河东的控制。斛律光被冤死后,北齐失去了重要的支柱将领,在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战功赫赫的英雄斛律光,就在屯兵之处寨里观音殿前栽植了一棵槐树。千百年来,每逢斛律光的诞辰、忌日,当地及附近的百姓纷纷前去祭拜,香火十分旺盛。
有道是:千年古槐护民怀,庙前香火祭英骸。烽火连天随云散,残垣孤月照尘埃。
槐荫禅意绕白台
距新绛县泉掌镇光马村西南300米处,有一座千年古刹——白台寺,又名普化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宛如一颗遗世明珠,隐匿于山水之间,散发着静谧而悠远的禅意。在寺院释迦殿与弥陀殿之间,生长着两株非常神奇的唐代古槐,人称姊妹槐。
白台寺传说因释迦佛座莲台为白色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历经唐、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重修与扩建,现存建筑是金、元、清遗构。由南至北依次建有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及后院大殿等精美建筑。
寺内供奉有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地藏、观音,释迦牟尼坐佛、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胁侍菩萨及罗汉像等数十座泥塑彩色佛像。这些神像各具神态,肌肤丰满,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神韵不减。每一尊塑像背后都藏着一段佛典故事,等待有缘人前去探寻。
说起这两株千年古槐,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非常奇妙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忽然从湛蓝的天空飞来了几百只黄蜂,密密麻麻落在了白台寺的槐树之上,它们就像听到号令一般,蜂拥在一起,举行了一场空前的“盛会”。只见这些黄蜂在槐树的枯洞中,上下翻飞,挤挤挨挨,顷刻间就用蜂蜡塑造一尊高20多厘米,宽10多厘米的白色观音菩萨像。蜡像塑成后,这群黄蜂瞬间就不见了踪影,神秘而来,又神秘而去,似乎在追忆着过往的年华,又似乎在祈祷着未来的岁月,为这座古刹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就这样,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黄蜂筑菩萨神像的故事传遍十里八乡,大家奔走相告,视古槐为神树,纷纷前来祭拜,祈愿天遂人愿,社稷安宁,成为天下奇闻。该寺由此也名声大振,对后世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真是:禅意悠悠绕白台,莲龛贝叶印苍苔。槐荫庇佑千年祉,钟磬声中慧境开。
古槐福荫晋燕村
新绛县北张镇燕村始于春秋战国,有晋燕之说,初为燕氏之地。原村南门楼字牌“晋燕”之下各栽植一棵槐树,20世纪80年代,东侧那棵不幸枯死,现存的这棵古槐仍然枝繁叶茂,高大巍峨,已成为村庄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乡情符号。
这棵千年槐树,至于何年栽植,已无法考究。据村中一老人讲,他爷爷的爷爷从记事起,这棵槐树就是这般样貌。古槐春承甘露,夏至花开,秋覆霜寒,冬临叶瘦。因年久时长,其根部错节盘根,恰是一条盘龙,意境深远。
在燕村,人们把古槐看得很重。每逢春节,村里三十六岁的同龄人都要将古槐打扮一新,装上彩灯,挂上灯笼,贴上对联。正月二十九庙会,村人要在树前唱大戏、放烟火,闹社火的队伍也在古槐下表演一番,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俨然成为人们的祈福之地。
古槐树下成了货郎担担的“小市场”和“集散地”。有数不清小商小贩从这里走过:有卖瓜果李桃的,有卖鞋子衣服的,有卖种子化肥的,还有卖针头线脑的……叫卖声、议论声、谈笑声、讨价还价声,人们各取所需,不失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古槐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迁。农村集体化时期,古槐上曾挂一口大铁钟,钟声响起,方圆数里均可听到。生产队社员下地劳动也以钟声为号,树下排活、开会集中、表决选举,古槐下成了人们聚集的重要场所。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们各自忙着耕种自家的责任田,古槐上的大钟没有人敲了,人们已听不到悠扬的钟声了,但这里的热闹红火场景依然不减当年。
每当闲暇,村民们仍然会在古槐下乘凉歇脚,吃饭聊天。他们聊地里的收成,聊科学种田,聊家国情怀,最多的还是聊着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古槐分享着大家的喜怒哀乐,倾听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欲问乡愁何处是,浓荫深处是家山。燕村的这棵古槐曾亲眼目睹了村庄的千年兴衰沉浮,见证了国家文明与进步,繁荣和发展。古槐就像一位慈眉善眼的老者,呵护着村庄的安宁,守护着村民的幸福和安康。
这真是:沧桑古槐千百年,护佑村民平与安。繁枝如盖遮风雨,苍干犹龙守故园。
岁月百年流转,春秋千载轮回,这些老槐树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已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一份寄托、一种情思、一种乡愁。每当人们遭遇挫折和烦恼时,都会来到老槐树下,倾诉心声,祈愿安宁,而古槐用它那粗壮的身躯,为老百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来源:山西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