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稳坐西川,晋升为汉中王。同年,关羽发动北伐,斩杀庞德,俘获于禁,成功水淹曹军七个营,震慑了整个华夏。 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东吴突然从西方派兵切断了关羽的退路,使得关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关羽向负责驻守上庸的刘封求援,但刘封未听从命令。 无奈之下,关羽带着残兵向西撤退,最终在麦城被俘并遭斩首。
公元220年,上庸失守,刘封逃回西川。 蜀汉军师诸葛亮用简短的十一字话语说服刘备,最终决定将刘封赐死。 那么,刘封为何不援救关羽?诸葛亮到底说了什么,促使刘备做出这一决定? 刘封为何见死不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刘封,刘备的养子,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亲生子和养子中,年纪最大、武艺最强、功勋最卓著的一个。 刘备和刘封相识于荆州。当时,刘备因得到荆州牧刘表的重用,带兵驻守荆州北部,防御曹操的进攻。 刘封原本是荆州一富户寇姓之子,名叫寇封。 有一次,在宴会上,刘备首次见到寇封。宴席间,一名军卒不慎将一块肉掉在地上,寇封毫不犹豫地拾起放进嘴里。刘备问他:“你不嫌脏吗?”寇封答道:“我们做兵的,要体恤下情。那些上菜的军卒辛苦,一时失误应该原谅。” 刘备听后十分感动,觉得寇封为人谦逊、得体。当时,刘禅尚未出生,刘备没有儿子,于是便将寇封收养为义子,改名刘封。 当时,刘封不到二十岁,但体格壮健,武艺超群。加入刘备麾下后,很快就成为了刘备的重要心腹。 后因刘璋求援,刘备带兵入川,帮助刘璋抵御曹操的压力。 刘封没有随刘备入川,而是留在荆州,协助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确保荆州安全。 刘备名义上是支援刘璋,实际上却有意取而代之。 不久后,刘备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兵西进,刘封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参与了夺取西川的战斗。 在战斗中,刘封屡立战功,成为刘备的得力将领,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刘封从出生到随军西进的记载基本一致。 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北上讨伐张鲁。曹操出兵支援张鲁,与刘备在前线对峙。 这场战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刘封的描写稍有不同。在《三国演义》中,刘封作为先锋,骂阵出击。曹操派曹彰应战。但在《三国志》中,曹彰未曾到场,曹操原本计划调曹彰前来,但未能如愿。 公元219年,刘备派孟达出征房陵、上庸。不久后,刘封受命支援孟达,同时担任主将,统领孟达及其军队。 这一年,关羽开始发动北伐,但很快遭遇东吴背后袭击。关羽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请求支援。 然而,刘封听信了孟达的劝阻,没有出兵救援,导致了荆州失守和关羽的败亡。 此时,孟达和刘封的关系紧张,孟达曾被刘封抢夺乐队,心生不满,私下与曹操勾结,最终反叛蜀汉,投向曹操阵营。 孟达叛变后,率军攻打上庸。刘封的部下申耽,原为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刚归顺不久,又心生异心。 上庸外有敌军,内有叛变,刘封不敌大败,最终逃回西川。 诸葛亮的一番话决定了刘封的生死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刘封之死的描述也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因痛恨刘封不救关羽,加上失去了上庸,便命左右将其斩首。 刘封死后,刘备得知刘封曾收到孟达的招降书后“毁书斩使”的事情,心中悔恨,病倒一场。 不过,《三国志》中有另一种情景。 刘封回到西川后,刘备严厉指责他。同时,诸葛亮提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看法,帮助刘备下定了决心。 最终,刘封未被斩首,而是被赐死,具体方式不详。 临终前,刘封长叹道:“我咋就没听孟达的话呢?”意思是,如果早知道这样,干脆当初就归降曹操算了…… 至此,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刘封的故事也就此画上句号。 那么,诸葛亮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能让刘备最终决定赐死刘封? 这与当时蜀汉高层的年龄结构有关。 刘封死于220年,刘备已六十岁,关羽已经去世,张飞的年龄虽然不明确,但也不会比刘备年轻太多。赵云据说比刘备年长一两岁。这一批最早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老将,显然都不会再有太多时日。 而刘封当时不到三十岁,正值壮年。刘备的法定继承人刘禅仅十四岁,还在上初中。 尽管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作为“先皇养子”,他将承担更大的军事和政治责任,势必会影响蜀汉的朝政。 有人可能会问:“那不是还有诸葛亮吗?”是的,诸葛亮那时四十岁,正值壮年。凭他的能力,管理刘封不成问题。 但一旦刘备这一代去世,刘封这个“刚猛”之人,如果得势作乱,可能会引发蜀汉的内乱。即便最终平定,蜀汉本就脆弱,实力会因此大量消耗,影响刘备和诸葛亮两代人恢复汉室的愿望。 因此,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提醒刘备:“刘封这种人,一旦你不在了,很难驾驭。”显然,刘备听懂了其中的含义。想到刘禅年幼、性格软弱,他最终决定,刘封不能留。 三年后,刘备去世,托付刘禅给诸葛亮,并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知道当时刘备心里是否在想:“亮多谋,终难制御……” 刘封为何未援关羽? 刘封的死,正史和演义都提到了关羽之死和上庸失守。 其中,上庸失守本不至于致命。败与胜是常事,上庸的失陷实际上是荆州失守的连锁反应,刘封确实有责任,但也不至于无可宽恕。至于关羽之死,刘封究竟应负多大责任,历来存在争议。大多数人认为,刘封的行为,比起叛变东吴的糜芳、傅士仁,或叛变曹操的孟达,仍然值得肯定。毕竟,他在上庸奋勇作战,直到无路可退。 虽然刘封勇猛,但缺乏智谋,只适合做将领,不宜做统帅。在初次负责一方军政时,就面临了荆州的复杂局面,年纪轻轻、经验不足,可能也影响了他的决策。 关羽求援时,刘封驻守上庸不久,民心尚未稳固。这使得救援变得困难。出兵少无法起到作用,出兵多则会导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