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这部关于反贪腐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反腐败的问题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中的反腐案例。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这虽然不能说所有官员都会腐败,但多少都有一些问题。然而,在清朝末期,却有一个政府机构被公认为极为高效且廉洁,那就是海关总税务司署。
海关总税务司署是在1858年根据《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设立的。最初,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清政府征收关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关的职权逐渐扩展,涵盖了海关管理、航运甚至邮政管理。总税务司是这个机构的最高负责人,负责管理全国的关税和海关人员的任免。
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外国的贸易量急剧增加。通过海关进出的货物和金钱数量庞大,作为掌握这一贸易命脉的海关人员,只需稍微动动脑筋,就能轻松谋取私利。但令人惊讶的是,海关总税务司署却以其廉洁高效著称,几乎没有贪污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清朝末期唯一没有出现腐败的政府部门。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海关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最高领导职务一直由外国人担任,其中英国人赫德担任的时间最长。赫德自1863年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并把英国海关的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高效且廉洁的文官制度。赫德根据这种模式,为中国海关制定了规范的用人制度、严密的财务管理、统计、稽查和复核等一系列管理程序,并且设立了年终密报制度,同时还给予合理的薪资福利。
在选拔海关工作人员时,赫德实施全球公开选拔的方式,任何人和任何机构,包括赫德本人,都不能私自安插人选。他曾答应广州的一位牧师为其儿子乔治·俾士安排海关职务,但依然要求他到伦敦的办事处参加考试。最终,这位伦敦大学毕业的乔治·俾士在考试中未能通过。赫德明确表示:“如果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不会录用。”
赫德的管理下,海关各级人员很难腐败。当时,每一个关口放行一条船或一件货物,都需要经过多层的申报、登记、查验、征税和复核等繁琐手续,每一环节都需要责任人签字确认,互相制衡。没有人能单独放行货物或船只。如果发现有任何贪污迹象,都会被严查到底。
除此之外,赫德还改革了工资制度,实行高薪养廉的策略,但前提是要公开透明,晒出所有海关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并将这一建议作为重点推荐给清政府。即便如此,赫德的管理也极其高效,使得海关的税收在他离任时迅速增长,到了1904年,他离职时的海关税收已是1861年的六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