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就像一把刀,如果我们握住刀柄,它可以为我们服务,但如果拿住刀刃,它就会割伤我们——这句话出自洛威尔。现代社会常有人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想法表达了人们对命运掌控的渴望,但在古代,许多人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经常感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消极的心态背后,是因为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战争和天灾时,更是无法掌控生死。
战争和天灾是最能导致人口锐减的灾难。公元1270年出生的张养浩曾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战争对百姓的巨大影响。战争往往是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然而最终受苦的却是那些普通百姓。除了战争,天灾也是百姓最为恐惧的事情。在明朝时期,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天灾,这场灾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如果没有这场天灾,中国的人口现在可能早已超过20亿。
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人们通常认为汉朝和唐朝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巅峰时期,但实际上,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一个黄金时期。明朝没有汉代的外戚,也没有唐朝的藩镇,更没有宋朝的岁币,它真正实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学者曹树基认为,明朝的人口达到了1.9251亿人,而葛剑雄认为当时的总人口甚至达到了1.97亿人。这个时期,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商帮兴盛,很多农民开始转行做生意。当时无论是造船、建筑、丝绸、纺织等产业都领先世界。如果按照这种发展势头,明朝注定会一步步走向强盛。
然而,从1580年到1644年,明朝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天灾——小冰河时期。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气候灾害,温度骤降,持续了近六十年,是一千年内最为寒冷的时期。其实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在1500年就有了初步的征兆,那时冬天开始变冷,但人们还能忍受。然而到了1580年,冬天的寒冷变得异常严重,气温大幅下降,人们出门时必须多穿几层衣服。
最寒冷的时期出现在1600年到1644年之间,那时气温下降非常迅猛,不仅冬天冷得异常,夏季也发生了干旱,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北方的气温异常低,河面结冰,降水逐渐向南移动。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渔民几乎无法生存,牛羊因为没有草吃而饿死,许多牲畜甚至被冻死。夏天时,陕西、甘肃等地又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很多农民的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困苦。
1628年,崇祯帝继位时,正值最冷的一年。在那一年,很多人死于寒冷,也有不少因饥饿而饿死。此时国家财政空虚,再加上辽东的战乱,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天灾还引发了瘟疫,特别是鼠疫的大规模爆发。京城内感染鼠疫的人数不断增加,灾难的规模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天灾和瘟疫加剧了民众的苦难。由于百姓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很多人开始走上起义的道路。起义的民众到了一个地方后,会洗劫村庄,纵火焚烧,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破坏。在这场灾难中,中国人口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连续多年的寒冷和饥饿导致数亿人死亡,人口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