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抗金名将岳飞,数次投身军旅,矢志北伐、收复失地,然而最终却遭奸相秦桧陷害而死。岳飞英名流传千古,而秦桧因害忠良,名声则臭名昭著。清乾隆十七年,秦桧的后代秦大士高中状元,途径岳飞墓时心生感慨,提笔写下诗句以表达复杂情绪,得到旁人赞许。 南宋奸相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公元1090年,他出生于湖北黄州的一个殷实绅贵家庭,其父曾任广西静江府古县县令。秦桧自小受良好教育,读书上进、志向远大,本可过平稳生活,但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不得不在私塾任教以维持生计。然而,秦桧并非甘于平庸之人,他刻苦读书,积极参加科举,终于在1115年考中进士,被宋徽宗赵佶授予太学学正一职,自此踏上仕途。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意图吞并北宋。宋徽宗担忧国家前景,将重任交给儿子宋钦宗。彼时,秦桧出任户部干当公事,负责处理割地求和事务。但当时的秦桧是坚定的“主战派”,三度上奏请求辞职,反对议和。宋钦宗欣赏他的骨气和血性,迅速提升他为外交官,继而任礼部尚书、副宰相,半年后更升为宰相兼枢密使,掌握南宋军政大权。然而,官高位显后,秦桧逐渐贪婪骄纵,从热血青年转变为追求财富和荣誉的卖国权臣。
靖康二年春,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大批皇族成员,同时押解大量朝臣与后宫妃嫔,史称“靖康之耻”。秦桧被押到金国,为求自保而讨好金人,最终被扶持返回南宋,并摇身成为“主和派”。南宋因徽、钦二帝被掳,扶持宋高宗登基,虽然朝中仍有岳飞、吴玠、韩世忠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宋高宗却因自身现实考量而偏向和议,与秦桧的卖国意图不谋而合,二人合力推动“弃战求和”,不顾国家主权。最终,岳飞被秦桧构陷而死。 岳飞死后,掌握兵权的将领陷入困境,战胜不行、战败也难,朝廷的不信任让他们寝食难安。一些将领举兵反抗,南宋陷入无将可用的局面,金军和后来的蒙元大军趁机攻城掠地,江南南宋步入困境。百姓愤恨软弱皇帝和奸相秦桧,却敬佩岳飞的忠勇与报国之志。 岳飞,公元1103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南相州汤阴县的富农家庭。家境优渥使他能上私塾,知书识礼,虽然未饱读诗书,但文墨有成。少年时期,他酷爱武艺,习射箭、策马奔腾,为日后从军打下体力基础。北宋末年,20岁岳飞投军,从无名小卒成长为南宋名将,历经百场战斗积累丰富经验。虽曾因父母去世、驻地受灾而短暂离军,但因才华与治军有方,多次被提拔重用。 1128年至1141年间,岳飞率岳家军抗击金兵数百次,胜多败少,战功赫赫,官至枢密副使、武功大夫、昌州防御史、通州镇抚使。宋高宗为表彰他,御书“精忠岳飞”四字,制作锦旗赐予岳飞,岳家军军号也由“神武副军”升为“神武后军”。作为主战派的岳飞直率勇猛,一心收复失地,多次前线获胜。然而宋高宗与秦桧追求和议,迫使岳飞回朝,最终被秦桧等奸臣构陷入狱。 1142年,39岁的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大理寺监狱,他在供状中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痛诉冤屈。死讯传出,南宋百姓痛哭,金国大臣却庆贺议和稳固。多年后,岳飞蒙冤得以平反,宋孝宗即位后追谥岳飞为“武穆”“忠武”,将其遗骸迁葬西湖栖霞岭。宋宁宗时期,岳飞被追封为“鄂王”,以表彰其忠国之志。同时,朝廷对秦桧进行清算,1155年秦桧去世时封为“申王”,1206年被削王爵并改谥号为“缪丑”,以讽刺其丑恶行径。百姓为岳飞平反而欢呼,并在墓前塑秦桧夫妇跪像,使奸贼永远向岳飞忏悔。 数百年后,清乾隆十七年,秦桧后裔秦大士高中状元,受乾隆皇帝接见并出任科举考官。游览西湖时,他特意瞻仰岳飞墓,面对友人调侃,他神情肃穆地写下诗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句显示了秦大士的诚意与智慧,也彰显其正直立场。尽管秦大士与秦桧同姓,但两人毫无关系,他安稳仕途,晚年辞官归家从事教育,并平安终老。这短短十四字诗,不仅化解尴尬,也体现出其仁义与风度,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