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我的心愿终于达成了,谢谢你们!”10月29日下午,原长沙市水运公司职工、湖湘古木帆船传统制作技艺长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芳德,在妻子孙建辉、女儿王小橦陪同下,来到位于清水塘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在开福区芙蓉北路街道及凤亭社区相关负责人见证下,王芳德从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副馆长彭亚欧手中接过鲜红的捐赠证书,将今年7月份仿制复原完成的南湖红船模型正式捐赠给该馆。
用时一年多精心复刻“南湖红船”
王芳德生在船上,长在船上,工作时在湘江流域驾驶各类船舶,后来还在长沙市水运公司担任船长。为了不让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艺失传,他从2009年开始自学制作船模,至今已经复原了27艘木船。(详见10月3日《长沙晚报》2版《湘江边老船长16年复刻20多个船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这条船被称为“南湖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复刻一艘“南湖红船”,是王芳德多年来的心愿。2023年,他着手复原“南湖红船”。为了精准还原,女儿王小橦还特意驱车前往浙江嘉兴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作为参考。没有施工图纸,王芳德翻遍能找到的照片,反复对比江浙船模进行复刻,有时甚至凭着记忆一点点还原。只要身体允许,他每天都坐在工作台前,手持刻刀一点点雕琢。今年7月,这艘按1∶10比例制作南湖红船模型终于完工,历时一年有余。消息传出后,不少人专程前来一睹这艘在长沙“诞生”的“南湖红船”风采。
“王芳德复原这艘船真是下了功夫的,光油漆就刷了五六遍。”王芳德的妻子孙建辉告诉记者,船模虽小,制作却十分复杂。选材上就用了红木、杉木、樟木等多种木材,根据不同部件的需求精心挑选。
南湖红船模型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感谢王芳德先生及家人把南湖红船模型捐给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我们一定会妥善收藏与保存,把‘红船精神’永远传承下去。”29日下午,彭亚欧代表该馆接受捐赠时如是表示。
“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当时没有来得及把船模做出来。”王芳德表示,将南湖红船模型捐赠给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这艘船模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从《长沙晚报》的报道中得知王芳德同志有意捐赠南湖红船模型。”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文物保护部的魏聪告诉记者,为了不辜负王老的一片赤诚,他们迅速通过芙蓉北路街道和凤亭社区联系上王芳德,最终促成了此次捐赠。
坐落于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内的“清水塘22号”,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也是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关所在地,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的起点。“清水塘”和“南湖红船”一样,都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这是送给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最好的礼物。”彭亚欧表示,今年是“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这样的捐赠意义非凡。
王芳德今年75岁,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
“他经常在辖区给我们宣讲中共党史和‘红船精神’。”芙蓉北路街道凤亭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党员王芳德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还常常给辖区未成年人宣讲“湖湘船文化”,他还希望建起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南船舶历史文化博物馆,让后人更直观地了解湖湘船舶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