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沁园春》一词中提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话足以看出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高度评价。然而,现代人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却分歧较大。有人认为他是个屠夫,打下一个城市就开始屠杀抢掠,甚至连驻扎和管理都不做,几乎与山贼无异。也有一些人认为,成吉思汗对中国的贡献不可小觑,特别是在扩展疆域上,他几乎征服了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土地。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对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历史上对他死亡的描述却异常简略。正史对他的死亡只有寥寥几笔,甚至没有详细叙述,这与他作为帝王的功绩和地位显得极不相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史书对成吉思汗的死如此含糊呢?
成吉思汗是一个崇尚武力的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追求武力征服的道路上度过,马背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他也在征战中死去。成吉思汗的最后一次远征目标是希腊,但这次他并未成功完成任务。在远征途中,他突然毫无征兆地病倒了。对于蒙古大军来说,成吉思汗不仅仅是他们的领袖,更是精神上的支柱。当他病倒时,所有人都感到惊慌失措,随行的妃子们也不离不弃,日夜守护在他床前。可惜,这一次,成吉思汗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载也与此相符,简短地记录了他的病死。 成吉思汗的征战生涯可谓辉煌,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大军所向披靡,征服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他的一生跨越了66年,最终被追谥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死发生在1227年,但史书对他的死因仅用简单的“不豫”二字带过。这种说法过于模糊,难免让人觉得不尽人意。那么,成吉思汗真的只是因为生病死去吗?如果我们翻阅更多的史料,便能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成吉思汗的死亡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 在蒙古人编纂的《元朝秘史》中,有关成吉思汗死因的描述是他坠马而亡。据记载,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过程中,遭遇了一匹异常凶猛的野马。这匹野马野性十足,难以驾驭,当成吉思汗的坐骑“红沙马”看到这匹野马时,受到惊吓,突然发狂,直接将成吉思汗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为了治疗伤势,成吉思汗的随行将领建议暂停攻打西夏,先进行休养。然而,成吉思汗性格坚韧,不愿让别人知道他受伤,于是他命令继续攻打西夏。由于行军途中条件有限,治疗并不如家中专业,最终导致伤势加重,死于非命。虽然这是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其中依然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成吉思汗的战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见过无数的阵仗,怎么可能会被一匹野马吓到?而且,成吉思汗一生都骑马作战,虽然年事已高,但凭他的骑术,绝不至于连一匹马都无法驾驭。就算有偶然的意外,依照成吉思汗的经验,也不至于轻易坠马。因此,这种说法的可信度相对较低。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较为流行,那就是成吉思汗死于战场上的箭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成吉思汗在与西夏的战斗中,被西夏的弓箭手射中膝盖。更为致命的是,箭头上涂有毒药,而当时成吉思汗已经年老体衰,毒药迅速侵入体内,最终导致伤势加重,死于非命。这样的解释比较合理,因为在激烈的战斗中,受伤是不可避免的,成吉思汗也难逃这种命运。因此,这种说法较为可信。 除了战斗中的伤害外,还有一些较为轶异的说法,涉及到成吉思汗与西夏王妃的故事。据说,在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过程中,蒙古军队俘获了一位年轻美丽的西夏王妃。这位王妃在被送入成吉思汗营帐后,一心想要报仇。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关于王妃如何复仇。有的说,王妃在暗中藏毒,在合适的时机让成吉思汗误食,导致他毒发身亡。还有《蒙古源流》中的说法,王妃并没有用毒药,而是趁成吉思汗不备,用利器刺死了他。还有更为戏剧性的版本,称王妃在与成吉思汗亲近的过程中,趁机咬下了成吉思汗的重要部位,导致他最终死亡。这些传说多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正史往往不详细记载,而野史则为这些版本提供了空间。总的来说,成吉思汗的死因在史书中并未明确说明,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有如此多不同的解读。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大多数都显得不光彩,至少并非一个英雄应有的死法,这也许正是正史不愿深入描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