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梁启超曾指出,历史人物的记载有时会存在失实的情况。历史学家因为个人的偏见或者私人恩怨,往往会把某些人物的事迹夸大或扭曲。
梁启超认为,历史记载的失实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完全出于个人的敌对情绪,故意污蔑诋毁。第二种是历史学家未能正确理解该人物的价值,或者误解了其动机。第三种则是受限于过时的观念,用带有色眼镜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从而对其身份和地位产生误判。这三种情况都在杨廷和的历史形象变化过程中有所体现。
关于历史人物形象与评价的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些,本文接下来将简要阐述在梳理杨廷和形象变化过程中,笔者的一些看法。
矛盾与争议
王琼在《双溪杂记》和杨志仁的《行状》是杨廷和形象的两大主要文本。王琼的记载对杨廷和进行了极尽贬低的描写,而杨志仁则将其塑造成完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形成了对杨廷和形象的两极话语,也导致了后来的诸多私人历史的争论。
到了天崇年间,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这些极端的评价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所摒弃。
尽管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极端的言论能够获得一定的传播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最终会被历史学家所遗弃。其根本原因并非书写者的身份影响了文本的价值,而是因为过于极端的观点降低了文本的可信度,无法真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人物的全貌。无论是王琼笔下的“结党营私”,还是杨志仁笔下的“完人形象”,都无法准确呈现杨廷和作为四朝宰辅、官场四十余年的真实面貌。
对于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争议的人物,我们不能仅仅看一个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物都有其矛盾性和争议性。简桐曾提到,对于大多数历史人物来说,既有被肯定的一面,也有被否定的一面。同样,被否定的人物也常常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因此,我们应当接受历史人物的矛盾性与争议性,不能仅仅扬善抑恶,回避人物的缺点。这不仅涉及到道德评价的问题,还包括人物功过的问题。
历史人物的评价要追求真实、客观和全面。功过要分明,不能因一时的偏见或者某些情感上的因素去掩盖某些过失,也不能简单地为某些过错辩解。
只有承认历史人物的矛盾和争议,才能更有力地解释历史,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
主客与因果
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人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表现、动机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差距。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既要关注他们的主观动机,也要分析他们的实际行为。
以杨廷和为例,他和其他一些议礼大臣在“濮议”中的行为,表面上看似在追念孝宗的治国美德、维护大宗的利益,但不可否认,他们也有通过此事来争取士大夫阶层对皇权的制约,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忽视了当时世宗继位的特殊情况,忽略了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甚至提出要阻止张璁和桂萼的行动。这些行为不仅不符合当时的礼法,反而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所以,杨廷和与其他议礼大臣的评价至今依然争议不断,原因之一在于评论者对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行为哪个方面更加重视。
有些史家推崇这些议礼大臣捍卫道统、以礼抗势的行动,站在儒家传统思想的角度评估他们的言行价值和意义。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们逆流而动,阻碍了明朝专制皇权的发展。
前者忽视了杨廷和等人可能的现实动机和实际行为结果,后者则忽视了他们作为士大夫的主观情感与价值追求。
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其主观能动性受到很多限制,历史上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许多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往往与当事人的初衷不符。而外界的利益牵涉、误解以及虚假的谣言,也使得这些人物的行为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最终,历史的评价常常是非黑即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因此,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而要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就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的考察。
情感体验
在分析各类历史文献时,我们必须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其写作动机。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表达是相互交织的。杨廷和试图通过礼制引导嘉靖皇帝的情感,将个人的情感转化为公共的规范,这是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在处理父子亲情的“大礼议”中,杨廷和力求保持礼法的权威性,试图让父子关系在权力和道德规范的制约下更加规范和合理。
杨廷和身历四朝,担任首辅职务,身处权力中心,他的情感体验与一般士大夫不同。作为一位权力者,他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既要考虑到家庭伦理,又要考虑到国家大义。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是普通士大夫难以理解的,后来的史学家若仅凭书面资料来评判,难免会失去情感的共鸣。
魏宏远和谢一丹指出,情感体验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不同阶层的人在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历史人物的传记写作中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