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阅读《三国演义》时,是否有过疑问,刘备这个“大耳贼”明明除了会哭,似乎什么都不擅长,可为什么他依然有一大群勇猛的武将愿意追随他?甚至有了“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这样的话。然而,细想一下,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对。如果一个人除了哭,什么本事都没有,难道在武将众多的蜀汉之中,真的能够赢得大家的支持和服气吗?那刘备究竟的真实武力如何呢?
于是,我翻开了《三国志》,想要一探究竟。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
提到三国中的三大霸主,分别是曹操、孙权和刘备。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儿子,在灵帝时期,他被推荐为洛阳北部的地方官,后又官至骑都尉,顺利地迎汉献帝到许昌,最终当上大司空,掌控了朝政。
孙权的父亲是孙坚,哥哥是孙策,他们在江东建立了强大的基业。相比之下,虽然曹操和孙权有显赫的出身,但刘备的出身则显得格外贫寒。尽管《三国演义》里常常称他为“刘皇叔”,这不过是个名头罢了。这个名头,在动荡的三国时期,根本不值一提,反而不如一顿饱饭实在。
刘备虽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这个王族的后裔已经没有多少光彩可言。中山靖王的后代大多风流逸气,家族的人繁多,到了刘备的祖父那一代,家境已是极其贫困,甚至连他父亲刘弘去世后,家中经济状况更为糟糕。最终,刘备和母亲只能靠编织草鞋谋生,生活几乎与普通百姓无异。
即便是今天,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光靠嘴巴说些空话、偶尔撒撒泪,难道还可能让别人心服口服,愿意追随他吗?在那个以实力为尊的时代,刘备的艰难可想而知。
由于刘备的家境贫寒,当他和关羽、张飞一起平定黄巾起义后,上级给了他一个微不足道的官职。当时,没有人真正看得起刘备,这个官职之小,甚至一个普通的督邮都能轻易地羞辱他,直到刘备忍无可忍,将督邮暴打了一顿。这个事件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实际上,是刘备自己动手打了督邮,而非张飞。打完之后,刘备弃官逃亡,显示出他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样总是忍气吞声的形象。
刘备出身的涿郡是个武风豪杰聚集的地方,号称“燕赵之地,侠客众多”,换作今天就是“地头蛇”遍地。而刘备的角色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以收“保护费”为生。像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这样的人,在涿郡贩马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刘备交“保护费”,否则生意无法继续。这一切都显示出刘备不单是一个哭泣的弱者,背后必定有着与生死搏杀相关的故事。
刘备的武功到底如何
提到刘备的武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三英战吕布》这一经典场景,但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这一事件。回顾刘备的早期历史,我们发现,很多内容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没有显赫的战绩时,谁会去关注他?他也没有资格参与讨伐董卓这样的大事。
既然没有关于刘备如何打败敌人的详细记载,那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战力呢?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的记载来推测。比如在《阵纪》这本书中,提到了流传下来的五种剑法,其中包括了刘备的“顾应法”。从剑法的名字来看,“顾应法”显然是一种攻守兼备的剑法。根据不同的说法,顾应法有两种流派:一种是持双剑,一剑攻、一剑守,类似于日本的二刀流;另一种则是一手持剑,一手持剑鞘,利用剑鞘进行防守,再用剑进行反击。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表明刘备的武功并不简单,至少足够让他在那个充满豪杰的时代获得一席之地。可以说,刘备的成功,绝非单靠仁德和哭泣,而是在经过无数次生死搏杀后,逐渐积累起来的。
曹操与孙权的武力水平
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可能停留在《三国演义》中那个巧妙逃脱的形象,而课本上常提到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似乎也给他留下了文人的印象。然而,《三国志》中的记录告诉我们,曹操和孙权都不仅仅是文人,他们的武力也是相当强悍的。
《三国志》记载了孙权的一次射虎事件。孙权在打猎时射杀了一只老虎,但这只虎却反扑,将孙权的马咬伤。孙权紧急投出双戟,重伤了老虎。最终,他和随从合力捕获了老虎。这一事件显示出孙权不单是政治上的强者,他在武艺上也有过人之处。
曹操的武力在历史中也不容小觑。在《三国演义》中,大家对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可能非常熟悉,但在史实中,曹操并没有刺杀董卓,而是刺杀了张让。虽然计划失败,但曹操凭借其出色的武力,最终逃脱了追杀。在荥阳之战中,曹操亲自上阵,身中箭伤后依旧能换马继续战斗,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曹操的手下曾有士兵叛变,在夜间纵火烧营,曹操临危不乱,持剑击杀了几十名叛兵,这也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谋略家,他的武功同样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