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特殊时代,在这段历史背景下,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相互碰撞,民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向往西方自由恋爱的理念,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女子,正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一生都在等待鲁迅,却未曾真正得到过他的爱,她就是朱安。
朱安,出生于1878年,家乡是浙江绍兴,来自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祖上曾做过清朝的知县。朱安从小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母亲希望她成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脾气温顺、擅长做针线活。五岁时,母亲带着两个佣人强行给她缠足,认为这是一项每个女性必经历的传统,无法例外。于是,朱安的脚被裹成了“三寸金莲”,承受着古老习俗的残酷。
1906年,朱安的母亲为她安排了一场婚姻,丈夫的名字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才子鲁迅。当时,鲁迅正在日本留学,他的母亲听说鲁迅已经在日本结婚并有了孩子,感到非常震惊。于是,她以重病为由,骗鲁迅回国,并安排他与从未见过面的朱安成婚。
当鲁迅回国后,他意识到这场婚姻是一个骗局,但他并没有拒绝,而是接受了这个安排,两家人开始筹备婚礼,最终定在了1906年7月6日举行。婚礼当天,朱安特别打扮,希望能讨得鲁迅的欢心。她知道鲁迅喜欢大脚的女人,于是特意在鞋子里塞了棉花,希望能让丈夫满意。
婚礼现场,按照旧时礼节,鲁迅为婚礼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特意佩戴了假辫子(因为他在1901年已经剪掉了辫子),身穿一身新式的礼服。待到吉时来临,新娘的轿子缓缓而来,朱安从轿子里伸出一只脚,因轿子较高,朱安试图踩地,却意外地掉了鞋子。原本想讨得新郎的欢心,却没想到出了这样的尴尬。
经过一阵慌乱,朱安才从轿子中走出。鲁迅晚年回忆起这段婚礼情景时提到:“新娘不高,人显得很瘦小,一身新娘装穿在身上,感觉有些不合身。”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鲁迅最终娶了比自己大三岁的朱安。
然而,婚礼当晚,鲁迅并没有与朱安同房,而是独自去了书房休息。第二天一大早,鲁迅悄悄离开,去了日本。朱安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充满了困惑和伤心。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鲁迅会如此对待自己。作为一个传统时代的女人,朱安的婚姻几乎完全是被动的。
从那一天开始,朱安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为照顾鲁迅的母亲而辛劳,但却始终得不到丈夫鲁迅的关爱。对于一个结了婚的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不公平的。直到1929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生的消息传到朱安耳中时,她的眼眶湿润了,明白自己彻底失去了与鲁迅建立更深关系的机会。
他们的婚姻在名义上继续着,实际上却是两人共同的痛苦。鲁迅曾试图解除这段婚姻,但在那个时代,离婚的女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歧视,甚至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善终。为了保护朱安不受世人的冷眼,鲁迅选择了继续维持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直到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朱安终于失去了她一生所等待的人。在鲁迅去世后,她哭着说:“自己也是大先生的遗物啊!”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百年之后能与鲁迅合葬。然而,纵观朱安的一生,虽然她名义上是鲁迅的妻子,但她始终没有得到丈夫的真正爱,她等待了41年,却一直未能如愿与鲁迅有一个共同的孩子。
朱安是那个时代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苦楚。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唯一支撑她的就是她对鲁迅的爱,然而,这份爱始终未曾被回报。她的命运,是封建社会下许多女性的缩影。最终,朱安在1947年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9岁。